前言:
在這個象征收獲的秋天,我們開始了一場行走。
我們穿梭在全市各大專業院團和各個劇場之間,通過和聲樂、曲藝、文學、文史、雜技等領域專家的深入交談,追尋重慶文藝事業和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光輝歷程,努力還原在共和國70年的壯闊發展史詩中,重慶文藝事業砥礪前行的閃光軌跡,再一次印證在大歷史的天空下,個體命運和家國命運的辯證關系。
今天,就請各位網友隨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腳步,一起聆聽文藝大咖們的故事——
2019年7月2日,在重慶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博士生導師王志剛登上講臺,向即將奔赴全國的學生們做了一場“動員”——
“你們即將踏上新的征程,參加工作或是繼續深造,步入人生奮斗的新階段……人的潛力巨大,事在人為,有志者事竟成?!?/p>
在重慶醫學界,王志剛擁有一系列頭銜——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影像學研究所首任所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超聲分子影像重慶市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首席專家、中華超聲杰出貢獻專家……
而在重慶文學界,他還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王雨,重慶市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了多部知名作品,4部作品參評了茅盾文學獎。
作為醫學專家的“王志剛”和身為作家的“王雨”——這兩個身份,讓王雨的人生旅途充滿了截然不同卻又豐富綺麗的風景。
王雨與妻子的結婚照
“偶然”促成的必然選擇
“困難、挫折、痛苦、失敗總是伴隨青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你們,也是我們的必由之路。不論成敗,過程最美好。美好的過程是奮斗得來的?!薄跤?/span>
很小的時候,王志剛就愛上了讀書,達到了“只要有書抓起來就看”的程度。
中國的四大名著、國外的經典文學,都成了他的童年“玩伴”。
愛讀書的他,自然成了“學霸”——初中時,他的語文成績獨領風騷,其他門科目也很出眾。
彼時,王志剛雖然對未來還沒有明確的規劃,心里卻早已立下了今后進入清華、北大求學的雄心。
可是,人生處處充滿偶然。
“中考結束后,有一天我在學??磿.敃r教室里就我一個人,校團委書記跑來找人——他原本找的是另一個同學,但那人不在,于是就把我拉去了?!?/p>
原來,當時原成都軍區正在重慶招收軍區體工隊的隊員,原本學校計劃推薦的同學錯過了招生體檢,王志剛陰差陽錯地成了“替補”。
王雨(第一排右4)中學時期照片
當時一共有5人參加體檢,結果只有他這個“替補”入選。
此后,又是陰差陽錯,他進入了順便隨帶他去成都的也來招生的成都軍區衛校學習,后來還到第四軍醫大學學習。
來到部隊,酷愛文學的王志剛經常創作一些小歌劇、小話劇,并當過宣傳隊長,獲得了許多寫作素材。
有些感動觸動著他。
他根據部隊里采訪到的真實事例,創作了一部獨幕話劇,講述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汽車運輸排長鄭冰與未婚妻軍醫趙麗麗、衛生兵趙真真之間的感情故事,取名《鮮花獻給誰》。在重慶市八一路招待所排練這話劇時,恰巧被峨眉電影制片廠導演李佳木撞見,他很感興趣,希望王志剛改成電影劇本。
“當時我想,這事簡單,他要我改我就改嘛。”于是,王志剛花了三天時間,把劇本交到李佳木手上。后來,峨影廠的編劇楊應章做了修改,更名《戰爭的閃電》,劇本很快在《電影作品》發表。一次,王志剛在大陽溝買菜,聽到有人議論這劇本:“唉,這人到底跟她妹妹好了,還是跟她姐姐好了?沒說完哦。”聽到這樣的議論,王志剛心中竊喜,話還是不說完好。再后來,這便是由方舒、周里京、張鐵林、歐陽奮強等著名演員主演的電影《年輕的朋友》,李谷一唱的主題歌。這電影讓很多年輕人熱情激蕩,王雨的劇本成為當時討論的熱點。
在這樣的竊喜中,王雨的文學之旅開啟。
“雙料名家”的心靈獨白
“筆底的波瀾是心底波瀾的流淌和傾吐,心底的波瀾來自生活的流水。我之所以立足在神圣的醫學殿堂而又貪心地闖入燦爛的文學殿堂,則是禁不住這流水和波瀾的推涌、激勵?!薄跤?/span>
上世紀80年代,王志剛從部隊轉業,主攻心血管內科,超聲心動圖問世時,他又主攻醫學超聲,成為重慶最早一批從事超聲影像的醫生。
此后很多年,王志剛的足跡幾乎遍及祖國的東西南北,也飄洋過海去過美國、日本、加拿大。
隨著自己經歷的豐富,王志剛總想把自己看到和體驗的人生世態表達出來。
一種“一吐為快”的沖動,在他心中越發強烈。
于是,王雨寫小說、散文,也寫報告文學和影視文學作品。有關醫學學術的著作,他就用本名“王志剛”;有關文學的作品,他就用筆名“王雨”。
最初,王雨滿足于寫身邊事。他根據母親的經歷寫了中篇小說《桂阿姨》、父輩的經歷寫了長篇小說《車神》,以自己工作的所見所聞,寫了長篇小說《飛越太平洋》《血緣》。
后來,他偶然了解到了“重慶開埠”“湖廣填四川”的恢弘歷史,于是查閱各種歷史資料,以嚴謹的考據精神,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對明清移民題材進行了大膽的藝術構思和創作。其后十年,王雨靜心創作了“重慶移民三部曲”《填四川》《開埠》《碑》。
這三部作品加上《水龍》,均參評了茅盾文學獎,王雨在重慶文學界的名聲也由此奠定。
寫作是王雨的興趣,即便成就斐然,他也沒有因此影響本職工作。
盡管已到古稀之年,今年74歲的王雨仍然跟大多數上班族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個工作日,他都會穿梭于家和單位之間,忙碌于教書授課、課題研究、學術交流之中。為鼓勵學生,他這個業余繪畫愛好者還自己繪畫送給發表了SCI高分外文的研究生。
著名學者林亞光曾評論:“一個從事自然科學的專家,偶爾寫作幾篇文學作品,不稀罕,但筆名‘王雨’的王志剛教授,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同時達到了不尋常的高度。他似乎長著兩個腦子,可以輪流開啟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豐富的形象思維,這是發人深思的?!?/p>
“跨界”兩行,皆得甚高造詣——更有評論家將其稱為“王雨現象”。
醫學研究講究絕對理性,如冷峻的“冰”;文學創作充滿感性和激情,就像熾熱的“火”——唱好這首“冰與火之歌”,王雨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王雨一家三口合照
“你怎么會有時間精力去做到‘兩全其美’?”面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的提問,王雨反問:“你有沒有什么愛好?不讓你做,你就覺得自己會死的那種愛好?”
言罷,王雨忽然笑了笑,繼續道,其實這兩者并沒有矛盾。“從時間上看,兩件事似乎確實有矛盾,因為醫療、教學、科研是絕對不能耽誤的。就是寫作正在興頭上,我也得把文學創作放一放。不過,我倒覺得這正好是文學創作的修整期?!?/p>
王雨的文學創作主要是利用休息時間。
在他看來,假期里的文學創作,就如同“喜歡麻將的人打牌一樣”,是令自己最舒心、快樂的時候。
“我覺得醫學和文學是相通的,都是‘人學’。文學創作與醫療、教學、科研可以互補,是一個相互的交替‘休息’。”
對于王雨而言,醫學和文學,都是“不做會死”的事吧。
“書寫生活”的夢想彼端
“回首自己走過的文學創作道路,苦練功力是重要的,然而,至為重要的是對生活的真誠感受與提煉。”——王雨
魯迅先生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也用來工作,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
同樣,王雨也犧牲了無數業余時間,才得以創作出豐碩的成果。
王雨說,創作中,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奮進,而失敗的苦惱也促使他深思。每次創作成功后,他總感到文思泉涌,大波巨瀾叩心擊肺,筆下一瀉千里;每次寫作失敗后,他又覺文思枯竭,灰心喪氣,筆頭無墨。
一涌一竭,與創作情緒的高低有關,然而深究其因,其根源仍是能否緊緊貼合生活。
王雨認為,生活如流水,不息永流淌,總給人以新的感受。把這些感動了自己的感受,用好讀的文字記錄下來,就會產生較好的文學作品。
近年來,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的現象持續升溫。許多作家也非常滿足于這種最大限度挖掘文字作品商業價值的形式。
在王雨的眾多作品中,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也不少。獨幕話劇《鮮花獻給誰》改編成電影《年輕的朋友》;《填四川》被改編拍攝為由秦嵐主演的32集電視?。弧懂a房》獲“重影杯”一等獎,已拍攝為院線電影待播;《長河魂》被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買斷影視版權……
對于文學作品影視化,王雨卻始終保持平靜客觀。
“我只寫自己想寫的、能寫的、可以寫好的,不會為了‘寫’而‘寫’?!蓖跤旮嬖V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有朋友問我,怎么給影視公司推薦自己的作品?我的回答是,我從不刻意去推薦自己的作品——因為當你的作品引起注意的時候,自然會有人找上門來?!?/p>
比如,王雨的短篇小說《產房》在上?!缎≌f界》發表后,長篇小說《填四川》《長河魂》出版后,他沒有聯系過任何一家影視公司,而是影視公司主動找到他?!八麄冇械臎]有我的聯系方式,就直接打電話到我們研究所,學生接的電話,有的打了幾次才找到我?!?/p>
如今,雖然“本職”和“副業”都功成名就,王雨卻仍舊心有遺憾,重慶作家連續三屆獲得了魯迅文學獎,但茅盾文學獎卻一直沒有取得突破。
“說起來,我這個曾任市作協副主席兼小說創委會主任者,一直感到內疚?!币恢蔽⑿χc記者交談的王雨,此時點燃了香煙,深吸一口,“不過,我相信,遲早有一天,總有重慶作家會獲得的。”
“嚴謹創新,永不放棄。”是王雨為他創建的“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影像學研究所”的所訓。
他深信,困難總是會與人生如影隨形,要繼續唱好“冰與火之歌”,就要不懼困難、永不放棄。
文/重慶文藝網記者 張義 實習生 李卓蕓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nevadaplac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