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文峰公園楹聯由來及賞析
2025-07-02 13:58:53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凌澤欣

2011年,坐落在秀美的嘉陵江畔的合川民心工程文峰公園建成開放,市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文峰公園景觀建筑以合川史上的五大亭閣為主題。五大亭閣的文存和詩存尚可史海鉤沉,有藉可稽。但彼時有無楹聯配對,卻是泥牛入海,不得而知。亭臺樓閣,沒有楹聯,在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國人看來,感覺上似乎缺少了些中國元素和地方文韻。于是,有關部門希望我能出面組織專家學者及地方楹聯學界人士為文峰公園選撰楹聯。鄙人1992年曾出任合川市詩詞楹聯學會首屆會長,并曾擔任重慶市楹聯學會兩屆副會長之職,自然不敢推諉,欣然受命。遂邀請了重慶市楹聯學會會長、著名重慶楹聯家楊昌永(號涪人)及合川地方楹聯學界愛好人士(依姓氏筆劃為序)沈剛、周云、盛澤勇、粟彪、曾九凌諸君,冒著六月的暑熱,住進銅梁洞友緣山莊,耗時三天,為文峰公園五大亭閣選撰楹聯各兩幅,合計十幅。楹聯刻掛五年來,游人賞閱,贊譽有嘉。

我曾多次陪同來自京華和海內的詩詞楹聯專家學者及傳統文學業界人士游園賞析,得到的是肯定和褒揚,一致評價達到當代楹聯作品較好水平,未辱合川斯文。其中,曾九凌撰濂溪祠楹聯“一代理學懸日月/滿祠蓮氣繞乾坤”,得到周敦頤先賢34代孫周靖先生的高度贊揚,周靖先生認為在全國各地涉及周敦頤先賢建筑懸掛楹聯的水平,即使是周敦頤先賢江西故居祠堂懸掛楹聯水平,此聯亦堪相匹。彼時,我對楹聯的選和撰確定了一個八字基調,即:“先古后今,寬古嚴今。”也就是說,針對復建的五大亭閣,先從合川史書載錄之與亭閣相關的詩章中搜選,前人未留得章句的,再行撰寫,謂之先古后今;在選和撰的楹聯中,對前人所撰從寬,對今人所撰從嚴,謂之寬古嚴今。從數十首作品中,通過嚴格挑選,最終確定了十幅,其中前人三幅,今人七幅。依古人慣例,在非特殊情況下和一般人之撰聯,公開刻掛時俱不署撰聯人姓氏,刻制時選用了電腦儲備的名家行、楷體書法,頗為莊重得體。

經合川詩聯友人幾番催促,現將文峰公園十聯由來及賞析匆匆撰稿如斯。先看凌霄閣兩聯。面江一聯選自清乾隆年間合州先賢、貢生劉泰三之七律詩《凌霄閣晚眺》詩中之頜聯。

遠嶂千重看鳥度

斜陽一片為詩留

(清·劉泰三撰;凌澤欣、沈剛選)

聯寫傍晚時分,登閣遠眺,重巒疊嶂,宿鳥歸飛,斜陽依依,斯人其景,何能不詩?配掛凌霄閣面江一邊,遠山近水,盡收眼底,甚合時宜。此聯屬十聯中寫景最佳之聯。

凌霄閣面園內一聯選自清乾隆年間合州先賢、舉人張乃孚七律《秋日凌霄閣抒懷》之頸聯。

詩思遠從黃葉悟

名心淡到白云無

(清·張乃夫撰;凌澤欣、沈剛選)

聯云:登上凌霄閣,人的詩緒從遠處飄落的黃葉得到感悟和啟迪。于是,功名之心竟然淡薄到與天上的白云一樣純凈,融合于茫茫的天宇。這種感悟和淡泊極盡高潔雅致。追仰前人操守,堪以啟迪千秋。聯中的名心,即功名之心。清.李漁《風箏誤.遣試》有“老年最忌名心熱,壯歲還愁宦念踈”之句。“黃葉悟”亦暗含佛經“黃頁”之悟。“思”字的聲調在這里屬仄聲韻調。

荔枝閣因唐時合州盛產荔枝而建。南宋紹興年間,合州知州何麒書《荔枝賦》一篇。面江一聯則摘選自何麒的《荔枝賦》。

燦巴山之綺錯

濯涪水以霞鮮

(唐·張麒撰;凌澤欣、沈剛選)

聯意:荔枝如紅霞之鮮艷,如碧水之清澄,與巴山涪水交輝相映,燦爛綺麗,光彩照人。選聯將荔枝之美活脫脫呈現于讀者的眼前。

荔枝閣面園內一聯出自拙筆,聯取白居易《荔枝圖序》意境和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化用所得。 參閱白居易《荔枝圖序》和杜牧《過清華宮絕句三首》即可解釋聯意。

膚香凝醴酪·歷來夏熟皇妃殿

脂嫩潤繒綃·從此春榮百姓家

(今人·凌澤欣撰)

歲寒亭一聯亦出自拙筆:

傲雪凌霜·仰慕松梅竹

修身養德·宏揚精氣神

(今人·凌澤欣撰)

拙聯將歲寒三友松梅竹的精氣神賦予歲寒亭。雖有精神境界之追求,但落墨淺白,遠不如張乃孚的“詩思遠從黃葉悟,名心淡到白云無”之深沉渾厚。

歲寒亭側門一聯:

竹影梅姿生傲骨

松聲云氣化春風

(今人·粟彪撰)

此聯為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合川區詩詞學會副會長、美協、書協兩會副主席粟彪撰寫。其聯巧妙地將松竹梅歲寒三友串嵌聯中,飄逸灑脫,深得古聯之妙。

濂溪祠面對園內一聯是園中十聯中唯一用新四聲所撰之聯,也是園中選今人撰聯中既簡潔又富有意義的一聯。

一代理學懸日月

滿祠蓮氣繞乾坤

(今人·曾九凌撰)

此聯將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意境化于其中。以“祠”隱“池”,以“蓮”顯“廉”,別出心裁,更加富有意義。

濂溪祠面對街市一聯也出自粟彪手筆。

思無邪.蓮說傳千古

行有善.通書澤八方

(今人·粟彪撰)

此聯將作者對周敦頤的《通書》和《愛蓮說》的贊譽及尊崇結合起來,提升了人們對周敦頤理學思想的景仰。

園內清華樓是南宋合州兩任知州接力建設而成。前任知州晁公武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目錄學家和藏書家,建樓為藏書之用。該樓始建于1156年,尚未峻工,晁公武便調任瀘州。繼任知州景箎續建其樓,于次年七月功成,特致函邀請前任知州晁公武為樓命名並作《清華樓記》。觀今之為官者,前后兩任,互不買賬,互不接力,比比皆是。因而,景虒和晃公武二賢接力建成清華樓,后任還請前任為樓命名,是為一段官場佳話。清華樓為藏書之用,又是兩屆州官接力完成,頗費撰聯騷人心思,由三人聯袂完成。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合川區釣魚城書畫協會主席盛澤勇破題擬成初稿,楊昌永和我仨人構意敲律,三思而書。在園內撰聯中,此聯屬最典雅之聯。

三江匯合川·晁公樓閣添春色

萬卷分書目·景箎函箋啟典藏

(今人·凌澤欣·楊昌永·盛澤勇撰)

最后一聯為清華樓面對街市一聯,亦出自拙筆,原是為文峰公園大門所撰。因該園為開放式公園,尚無大門之建,便將此聯暫時懸掛于此。因未落撰聯人姓氏,有萬州楹聯采編人員以佚名者聯選編入《三峽楹聯》集出版。聯曰:

更上層樓.看柳暗花明.鶯歌燕舞.指點江城詩賦里

欣逢盛世.喜風清氣正.國泰民安.重修勝景畫圖中

(今人·凌澤欣撰)

此聯內容平實無華,一看便知其衷,為謳歌盛世而書,自有入俗之嫌,但為合川建設文峰公園,重修合州史上五大亭閣點贊的目的可了然其中。

園中十聯,今人撰之有七,摘選前賢有三,俱屬原創。在所有冒著酷暑參予選聯、撰聯、刻聯者和文峰古街重點項目辦公室領導伍軍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終于在2011年7月1日清晨選、撰、刻、掛完畢。由于時間促迫,撰聯筆意雖有可升華之需,但大多涵義合乎主題,第一次以合川今人集體完成一園之聯,令人頗覺愜意。選撰之十聯在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率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不合掌、不重字、新舊聲調不混用、避免“三平尾”、“三仄尾”等方面謹守《楹聯通則》規矩,俱得聯律要領。據我讀到和看到的全市乃至國內當代楹聯創作水平較之而言,合川當代楹聯創作水平已日趨成熟,令人欣慰。如若合川聯界人士繼續謙遜謹慎,刻苦鉆研,文人相親,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必有更佳成果。

此文載曾刊發于重慶文史館之《重慶藝苑》和《重慶詩詞》《合川日報》《合川文藝》《合川詩詞》等刊。文中字句略有修改。2018年,應合川書法界人士一再倡議,由我組織合川今人中的書法家李明翔、楊應魁、粟彪、華靜、易培壽、夏代剛、鄭小平、盛澤勇、趙戰備、荊余等十人各書一聯,重新刻制,俱署撰、書二家其名,以留存記。

2019年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