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2日20時訊(通訊員 王龍)10月20日,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會上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評選結果,重慶自然博物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覽及新技術運用和“石頭的故事”科普展覽兩項成果入選,獲獎數量居參賽單位之首。
據了解,此次會議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
當天,來自各科研院所、高校、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相關文化產業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負責人及有關人員,科普宣傳的媒體人員等150余人參加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戎嘉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為成果獲得者頒發獎證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出席頒獎儀式并在大會上作以《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為題的特邀報告。
新聞多一點》》
“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覽及新技術運用
“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覽是重慶自然博物館于2019年1月推出的大型原創展覽。
該展借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之機,多方籌集200余件熊貓化石、伴生動物化石、現生大熊貓及共生生物標本、古人類化石模型,及1000余件各類輔助展品,追蹤大熊貓的演化軌跡,講述人類與熊貓家族同行800萬年的科學故事。
展覽以綜合進化學說為指導,應用動物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方法,從大熊貓及相關物種的形態特征切入,引導結構、功能分析,進而啟發對物種環境適應性、人類生態倫理觀的深層次思考。展覽的最大特點是古今結合,既展現生大熊貓,也展熊貓化石,還對古生物發現與研究、保護與文化、科教與文創多元融合的展示手段進行了積極探索。展覽的主要創新點是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下,由重慶自然博物館聯手四川美術學院,借助3D掃描、建模和打印技術,開創性地完成了古熊貓的科學復原。
展覽期間,重慶自然博物館還與喜馬拉雅電臺合作,開通線上語音導覽,制作《熊貓百科》節目50期,總收聽量達到14萬余次。科技賦能,不僅活化了古動物,還拓展了傳播途徑。
“石頭的故事”科普展覽
“石頭的故事”科普展覽,是重慶自然博物館聯合崇州天演博物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武漢中華奇石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等機構參加第三屆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暨“晶”彩黃石文旅嘉年華的特邀展覽。
該展響應文明交流互鑒的號召,匯集近300件來自多家博物館的典藏精品,將科學語境下的礦物、巖石、隕石、化石標本與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觀賞石同臺展出,既揭示各類自然標本的科學意義,也突出其審美價值,進而倡導科學賞石的理念與方法,啟迪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展覽著力“美”的呈現,在空間規劃、立面、平面和燈光設計上頗具匠心,不僅使用了原創科學畫和攝影作品,還將“挖掘化石”“化石數字化復原”等互動展項引入,呈現出動靜結合的展示效果。展覽受到中外石商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提升了整個黃石礦博會的文化品質。從2019年10月31日展會開幕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共接待觀眾和前來進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中小學生60余萬人次,社會效益顯著。
主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主辦: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nevadaplac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ICP備案:渝ICP備11000637號-21 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