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渝憶“魚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的傳奇人生
2020-10-02 21:04:03 來源:重慶文藝網

“張奶奶,你說以前陸地上是沒有動物的,是水上的動物到陸地上。那我想問魚的祖先是什么,魚的祖先的祖先是什么?”

10月1日,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詠霓科學講堂上,一個小朋友的提問卻“難倒”了研究魚化石大半輩子的“張奶奶”。

伴隨著一陣爽朗的笑聲,臺上的“張奶奶”坦誠地回答到:“這個問題非常好,說實在的我也很困惑,就像經常有人問宇宙之外是什么一樣?!?/p>

“海口魚究竟是不是魚,直到現在大家都有爭論,但它和魚類有共同的衍生特征,所以我想它也可以看作是魚的祖先之一。但是要問我它的祖先是誰,那我也說不出來?!?/p>

張奶奶思索了片刻,溫柔卻又堅定地說,“但我相信達爾文所說的,世界上的物種是同一個來源,至于怎么進化,這其中有很多謎團等著我們去探索。”

“張奶奶”究竟是誰?我相信讀到這里,不少對魚化石有興趣的讀者已經知曉。

她就是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于2018年榮獲“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張彌曼先生。

當天,身著一件卡其色外套搭配直筒牛仔褲、帆布鞋的 84歲的高齡少女張彌曼受重慶自然博物館邀請,為觀眾帶來了一堂以《魚化石有什么用?》為主題的講座。

對于觀眾,這是一次難得的與院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對于張彌曼而言,時隔79年再次回到重慶,內心卻是感慨萬千。

回憶重慶抗戰往事 打不倒的是中國人的意志

1936年4月17日,張彌曼出生于江蘇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后,張彌曼的父親帶著全家搬遷到重慶北碚。

那時,她才剛剛一歲。

人5歲以前的記憶處于比較模糊甚至空白的狀態,但張彌曼對在北碚的這5年里印象非常深刻。

1940年的一天,防空警報響起,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

張彌曼的母親懷有身孕,行動不便。再想到之前的每次警報都平安無事度過,于是這一次她們決定躲在家里,不去防空洞避難。

她和母親把兩張桌子拼起來,上面架上床,再放上棉被,鉆到桌子下避難。

然而張彌曼不曾想到,這一次炸彈真的丟了下來。

從鄉下下班回來的父親,看到火光沖天的竹籬笆,倒塌的天花板,無比絕望。“幸運的是,炸彈沒有炸中房子,只是余震。”

醫院門口,到處都躺著受傷的人;大街上,到處都是炸塌的房子,濃煙和塵埃慢慢升向天空,張彌曼的耳旁只有呼嘯的風聲和跪坐在廢墟旁人們的慟哭聲。

但這一切的慘痛并沒有打倒中國人的意志。

張彌曼一家

“我的父親、母親非常年輕,才30歲出頭,他們這一代人非常有信心能打敗日本人。他們也非常努力地工作,做著科學事業開創的工作?!?/p>

就像張彌曼的父親張宗漢,他是一位醫學生物學教授,在神經生理學領域卓有成就。也正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彌曼從小對生物、自然科學充滿了興趣,立志長大后成為一名醫生。

響應國家“地質報國”號召 棄醫從“魚”

2018年3月22日,82歲的張彌曼榮獲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消息中說,張彌曼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從小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的張彌曼,為何最終成為了科學家?

張彌曼和科研人員開展野外考察

上世紀的5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正在朝工業化邁進,國家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地質這個特別需要人才的學科

于是,高三的張彌曼放棄學醫理想,考入北京地質學院,以期為祖國尋找礦產資源。

1955年,張彌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學。但是,這位地質學專業的學生,完全不知道古生物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后,在動物學家伍獻文的建議下,張彌曼走上了“學魚”的道路。

1980年,張彌曼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還帶去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紀早期地層中發現的楊氏魚化石。

張彌曼赴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雅爾維克(前右一)張彌曼(前右二)

她采用連續磨片的方法,制出了蠟質模型——把楊氏魚化石磨成很小的片,每一片要在顯微鏡下畫一個圖。2.8厘米的頭顱,一共切了540余片。

最后張彌曼提出:楊氏魚雖歸入總鰭魚類,但它沒有內鼻孔。

之后她對同類化石繼續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它們都沒有內鼻孔,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這一觀點。

當時,張彌曼這一科學結論在世界古脊椎動物學領域引發軒然大波,因為這是對傳統四足動物起源說的一次挑戰,而挑戰的對象正是瑞典學派權威、張彌曼的導師雅爾維克。

張彌曼與雅爾維克

但張彌曼卻沒有絲毫膽怯,因為她認為“必須根據事實說話”。

寄語青少年 永葆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

“張奶奶,如果我每天都喂金魚吃鈣,它會不會也像伍氏獻文魚一樣粗大的骨頭?“在結束了2個小時的講座后,張彌曼仍耐心地回答小朋友的奇思妙想。 

“好奇心非常重要,就像我發現楊氏魚沒有內鼻孔是挺高興的事情,雖然老師不高興,我還是高興的?!睆垙浡L趣幽默的回答惹得臺下的觀眾開懷大笑。

就像前不久,張彌曼為北碚區朝陽小學題字“用科技托起強國夢”。

這不僅是她對這所小學學生的寄語,同時也是對中國所有青少年的期盼,“你們現在都有選擇的機會,希望你們能努力把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做下去。”

好奇心是科學創造路上的引路人,是人才培養的關鍵。

在參觀重慶自然博物館時,張彌曼感到非常意外,“展覽非常專業,兼具學術性和科普性?!边@里為小朋友提供了一個探索自然奧秘的園地,可以感受到館方花了不少功夫。

當天,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為張彌曼頒發科學顧問證書。至此,已有張彌曼、王成善、周忠和3位中科院院士受邀擔任該館科學顧問。他們將在館內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博物館發展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提升重慶自然博物館的開放水平和科研實力。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重慶自然博物館提供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吳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