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開展了“傳統與新傳統——重慶市專業文藝院團舞臺藝術系列研究”活動。該課題第一個研究對象是重慶市京劇團。下面的一組研究文章,從歷史文脈,到當代革新,討論了80年來重慶京劇“守正創新”的藝術發展之路。
優秀傳統的賡續與綻放
——記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京劇團的創作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京劇團繼承了厲家班的優良傳統,同時又大膽創新,創作了大量優秀劇目,贏得廣泛好評,取得豐碩成果。1986年至2010年該團擁有“五世同堂”,老、中、青五輩藝術工作者:厲慧敏、厲慧蘭、厲慧森、沈福存、厲慧福、王慧群、李慧來、李慧娟、朱福俠、溫福棠、趙福慶、孫志芳、王錦聲、童志良、曾繁強、趙銘華、李維正、周應偉、卞培蘭、卞培成、陳開群、黃家驊、王宗龍、楊小安、袁莉莉、張長青、陳光正、李永庚、孫大龍、吳福漢、王勝利、周序競、吳世雄、戴祖貴、胡正中、劉成煌、黃一凡、范衛、陳小燕、劉潔、蒲文進、劉亨澤、趙斌、程聯群、張軍強、周利、張立、常春生、康云翔、劉川、崔英、劉柱、劉丹丹、黃雄偉、岳剛等優秀人才。“五代同堂”對于繼承優秀傳統的賡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給藝術創新提供有力基礎。
20世紀80年代起,劇團十分重視劇目建設,組建了劇目創作小組,成員有汪福增、張力、陳加慶、卞培成,并陸續引進藝術人才,不斷充實藝術創作力量,創作、改編、移植了較多的新劇目,有《涂山女姣》《新的起點》《瀟湘夜雨》《紅燈照》。1989年,排演了新編創作劇目《渝州盜》,整理、改編、恢復排演了優秀劇目《紅燈記》《杜鵑山》《龍江頌》《蝶戀花》《群英會》《九江口》《甘露寺》《玉堂春》《謝瑤環》《日月雌雄鏢》《楊再興》《羅成》《長板坡》等,移植改編劇目《情探》《繡紅旗》《梁紅玉》《花木蘭》等。1990年排演了新編創作劇目《大潮中的漩渦》。1992年排演了朱福俠改編、移植劇目《周仁上路》《憶十八》《小商河》。1993年排演了汪福增改編劇目《押糧闖營》《楊再興》。1994年排演了厲慧森改編劇目《目蓮尋母》。此外,劇團還引進了其他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如《楊貴妃后傳》《喜脈案》《珠簾寨》《八仙過海》《奇婚記》《東方夫人》《張衡傳》《風流小狐仙》《哭嫁的新娘》《劉海戲金蟾》《破洪州》《蝴蝶花》《火燒雷峰塔》《花田寫扇》等約230岀。
重慶市京劇團立足本土文化,注重精品劇目建設,陸續排演了大型新編劇目,取得豐碩成果。如主題多義、氣氛神秘的《神馬賦》;反思歷史、寓意深刻的《涂山女嬌》;寧靜優美、別具一格的《戚繼光》;立足本土、題旨悠遠的《大足》;重釋經典、獨辟蹊徑的《金鎖記》;志在寫人、突破定式的《江竹筠》;形式新穎、造境生動的《張露萍》;氣勢宏大、華麗婉轉的《大夢長歌》;反映現實、感人至深的《天路彩虹》;心存大局、愛極深遠《雙槍惠娘》等。其中,《大足》獲得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銀獎。張軍強擔任《大足》領銜主演,并以此劇獲得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重慶市首位“男梅花”。《金鎖記》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優秀導演獎。程聯群憑借京劇《金鎖記》所飾演曹七巧一角,獲得第二十五屆上海白玉蘭主角獎榜首。《張露萍》獲得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參演劇目獎。周利攜新編京劇《張露萍》成功獲得第二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重慶市京劇團在繼承中創新,在傳統上孕育新傳統,藝術上實現了傳統的賡續與綻放。
京劇《大足》劇照
一、立足本土文化,善于借鑒學習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在重慶3000多年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多層次、多領域、多形態的文化現象,在其中居于主體地位的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等文化形態。重慶多層次、多形態的文化為重慶京劇創作提供了豐富創作素材,立足重慶本土文化也是重慶京劇走向全國的立命之本,這也是重慶市京劇團一直以來堅守的創作傳統。自厲家班在重慶一川大戲院扎下班營,至重慶市京劇團成立至今,在藝術創作上立足重慶本土文化,展現重慶城市形象,一直是重慶市京劇團創作的主要方向。
20世紀60年代起,重慶市京劇團就致力于創作反映重慶文化的劇目,先后排演了《嘉陵怒濤》《紅姐妹》《三映紅燈》《山城曙光》《砥柱中流》《人與人不同》《巫山神女》等。《渝州盜》以巴縣右堂捕廳劉方為主線,講述了劉方誓以除盡渝州盜害的故事,表現了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新編大型歷史京劇《大足》,以大足石刻寶頂山石窟開鑿者趙智鳳的一生為主線,講述趙智鳳心歸佛門,窮盡一生在大足寶頂山刻造了一萬多尊佛像的感人故事。再如新編大型現代京劇《張露萍》根據紅巖英烈張露萍的真實事跡改編。張露萍有著為共產主義理想傾灑熱血的獻身精神,其信仰不會因為挫折和苦難而有絲毫動搖,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青春元素,表現出年輕人的激情與理想。近來,重慶市京劇團正全力打造京劇《秦良玉》,希望通過秦良玉這個生于重慶本土、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并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的故事,表達她心懷天下、愛國愛民的感人情節。從巴渝神話故事,再到渝州傳奇故事,再到近代以來涌現出的革命英雄,重慶市京劇團一直致力于挖掘本土故事,弘揚重慶文化,這即是傳承“厲家班”的優良傳統,也是當代人對于重慶歷史文化的重新解讀和演繹。
京劇《金鎖記》劇照
重慶文化不僅為重慶京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也促進重慶京劇在表演藝術上的突破,尤其是土生土長的重慶川劇為重慶京劇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早在上世紀30年代,厲家班剛剛在重慶扎下班營就觀摩過川劇界大家的藝術表演。《厲慧良傳》中所述,厲慧良在重慶看的第一出川劇就是由川劇名家周慕蓮的高腔《白蛇傳》,其中“斷橋”的“臺口功”令他大吃一驚,干凈利索的“梭臺口”起到了出奇制勝的作用。川劇名家張德成的《李白醉寫》《柴市節》瀟灑自然、甜潤優美的唱腔以及特殊技巧的應用,深深影響了厲慧良。在后來的創作中,厲慧良把張德成的彈髯口化過來成為《盜宗卷》的捻須。其次,重慶市京劇團移植了很多川劇劇目,如《斬邑考》據川劇傳統劇目移植整理,《樂羊子》據川劇《治中山》移植,《周仁上路》據川劇《踏紗帽》移植,《楊繼業與余賽花》據川劇《余塘關》移植,《雙八郎》《楊文廣招親》《假西天》《李逵繡花》《雙青天》等等,都來自于川劇劇目。川劇注重人物刻畫,風趣幽默的特征,推動了重慶京劇形成有別于其他地區京劇表演風格的特征。尤其是京劇《神馬賦》實現了京劇和川劇的跨界融合,該劇以川劇演員沈鐵梅擔綱主角,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橫向借鑒了其他劇種藝術,有利于京劇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創造了跨界融合的佳話。
二、注重人物刻畫,勇于實踐創新
重慶市京劇團在表演藝術風格上延續了程式的規范性,同時受海派京劇的影響,又具有靈活性、生活化的藝術特征。一直以來,比較重視人物形象刻畫,形成了獨特的演劇風格。厲家班入渝以來,在觀摩川劇表演的時候,注意到川劇相對來說比京劇有很強的靈活性,表現手法更為自由,更注重對于人物內心的挖掘,受到了啟發。
在注重人物刻畫的基礎上,同時十分注重動作的規范性,特別是他們的教學,都是非常規范的傳統戲曲科班教學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藝術傳承作用,也使學生與京昆藝術在代際傳承上做到嚴謹、規矩、不走樣,保持了一個演員基本功的規范,保證了一出戲的“血統”純正。在講究“橫平豎直”,講究對藝術規范學習的同時,可以多元、多角度的學習涉獵,但一定慎重對于藝術上的創新,這才是藝術發展的正確道路,這也是重慶市京劇團堅守的傳統。重慶市京劇團繼承了厲家班優良傳統,注重戲曲人物內心的挖掘,刻畫出了一批像趙智鳳、戚繼光、辛棄疾、曹七巧、江竹筠、張露萍、張大成等鮮明的藝術形象。
戲曲理論家龔和德先生曾經在《戲曲的現代建設與現代戲曲》中說過:“在現代戲曲的質的規定是最需要討論的。簡單地說,現代戲曲就是具有鮮明的現代性的戲曲。內容上現代性的主要標志,是對人的心靈的藝術展現達到現代人贊賞的深度,并有利于現代人的心靈建設。……也就是說,真正的現代戲曲,并非僅僅指現代題材的戲曲作品,而首先是指在對人的描寫上能夠體現出符合當代人心靈的價值觀……”重慶市京劇團的大型現代京劇《金鎖記》就是一部具有足夠分量,極具現代意義的一部作品。
張愛玲的《金鎖記》描寫了曹七巧,由于從小家碧玉高攀到豪門家族的錯配,她的欲望極度膨脹,性格極度扭曲,程聯群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張愛玲開掘了曹七巧的心靈的深處,而且在七巧的心靈深處創下了傷口,甚至“加了一把鹽”。演好這個人物,如果沒有對這個人物心靈的深刻開掘,就很難把作品的深刻內涵傳遞給觀眾,而程聯群做到了這點。程聯群在自述中這樣說到:“扮演曹七巧,我不僅需要走近張愛玲的曹七巧,還要走進我的劇中人的曹七巧的心中,了解她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并通過唱、念、做,把自己要認識、了解劇中人的曹七巧表現出來,體現出曹七巧的內心世界來,實際上困難不少”。
劇本中第一幕、第二幕,曹七巧充滿了對富貴人家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到了第三幕曹七巧性格、心靈產生了變態,顯得乖戾、陰鷙、兇狠、殘酷,這對于京劇表演來說,確實難度很大。程聯群在沈福存老師的指導下,從川劇潑辣旦的表演中得到啟發。使她能夠更進一步接近曹七巧的角色。雖然該劇運用了很多話劇的元素,比如話劇的道白、表演等等,但是程聯群在表演中始終在行腔吐字、動作表演上與京劇能夠融合起來,去體會、去感悟、去理解人物,從而塑造了一個鮮活的經典形象——曹七巧。《金鎖記》頑強地踐行著“戲曲本體”,使傳統成為當代,使文學成為直觀形象,使表演更加靈活,使創作更加自由,是重慶市京劇團敬畏傳統、尊重歷史、認識當代的典范之作。
三、關注社會發展,反映社會現實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者,首先要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現實生活,這樣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造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重慶市京劇團的優良傳統就是始終關注現實,始終與時代同行。翻開重慶市京劇團80多年的歷史,一頁頁都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1937年,為適應全國抗戰形勢的迫切需要,他們在武漢趕排了《風波亭》。1938年在重慶演出了《明末遺恨》,所募資金全部獻給前方戰士。早在上世紀30年,厲家班就把目光投向了抗戰形勢,排演劇目鼓舞抗戰士氣,振奮抗戰精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又移植、排演了諸如《四川白毛女》《飛奪鐵索橋》《巴河渡口》《李雙雙》《把關》《師生之間》《豐收之后》《趕隊》等等一些關注現實、反映現實,謳歌時代英雄,謳歌人民群眾的優秀作品。可以說,關注當下,與時俱進一直是重慶市京劇團的傳統。改革開放后,又創作了《人與人不同》《心中的豐碑》《趕不走的媳婦》《老奶奶敲鐘》等一批反映人民呼聲,反映老百姓融入改革浪潮中的優秀作品。
重慶市京劇團新編現代京劇《天路彩虹》首次用戲曲的形式,反映青藏鐵路建設中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跡。既表現出筑路工人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又融入了京劇“翻合場”等傳統技藝。筑路工人的形象經過演員們肢體化的表演,可以說是躍然臺上。該劇塑造了堅韌不屈而又飽含人情味的張大成,深明大義的妻子趙秋月,浪漫活潑的藏族姑娘卓瑪等等。人物性格具有真實性、復雜性,人物形象生動活潑,顯示出重慶市京劇團在表演上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錯綜交錯的人物關系、縱橫交織的復雜矛盾、家國同構的戲劇情感共同構筑了一部優秀的反映現實、謳歌英雄、謳歌人民的現代京劇。
小結:
一直以來,重慶市京劇團重視對于本土文化的挖掘,重視對本土其他劇種的學習,注重人物刻畫、善于描寫人物內心,形成了相對靈活的京劇表演風格,屹立于京劇藝術之林。謳歌重慶文化,謳歌革命英雄,關注社會發展,反映社會現實,成為勇于社會擔當的文藝院團,成為一個在藝術上不斷追索與創新的文藝院團。繼往開來,砥礪奮進,重慶市京劇團在傳統中孕育新傳統,譜寫重慶京劇藝術的新篇章。
文/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呂霖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