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咱們重慶有多少老建筑嗎?你知道這些老建筑的歷史嗎?現在,一次性飽覽這些建筑物的機會來了。日前,重慶市第十屆文化遺產宣傳月·重慶市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九龍坡區分會場在巴人博物館舉行,50余處優秀歷史建筑在巴人博物館B館臨展廳以圖片搭配文字的形式展出,該展覽將持續到6月8日。
此次展出分為三個展廳,包含革命·星火、教育·尋根、工業·基石、民生·保障、宗教·遺珍、古鎮·鄉愁六大單元,展示的這些優秀老建筑,建成時間大多在30年以上,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劉伯承六店舊居
曾經是革命活動場所
劉伯承六店舊居位于九龍坡區六店子社區,如今坐落在一座社區公園里,平時,都有不少的市民在附近休閑娛樂。
據記載,這座舊居建于晚晴時期,坐北朝南,原為四合院布局。鋪小青瓦,正廳為三開間。因年久失修和未進行必要保護,有所損毀。
劉伯承六店舊居是劉伯承同志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劉伯承同志于1924年購置這棟民居將其作為秘密從事革命活動場所。1926年11月,劉伯承、朱德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成立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研究確定瀘順起義方針和作戰計劃。
1950年重慶解放后,劉伯承曾與鄧小平等人重返舊居,追憶革命場景并植樹留念。
國立交通大學舊址
是一棟蘇氏結構的建筑
位于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川美校園內的一棟不起眼的小屋,是當年國立交通大學的舊址。
外觀上看,這是一座抗戰陪都時期的公共教育建筑,該建筑質樸方正,磚木結構,懸山頂,山墻側筑有一耳室,是具有蘇式建筑風格的教學樓。
該建筑以竹篾、糊泥為墻,木構磚瓦為頂,是民國時期建筑風格,反映了抗戰時期西南地區公共教育建筑的歷史風貌。1939年,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搬遷來渝,度過了6年的烽火歲月??谷諔馉幤陂g,交通大學師生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為救亡圖存、振興民族培養了大批國家急需人才。
重慶發電廠煙囪:
曾經的地標性建筑
黃桷坪電廠的兩根冒煙的大煙囪,曾經是九龍坡區黃桷坪片區的地標性建筑。
如今,煙囪不再冒煙,留下的這兩根煙囪,成為城市的符號,也成為文物,矗立在原地。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發電廠始建于1952年,1954年賀龍元帥為廠第一臺機組發電剪彩?,F存煙囪為1984年建設,至今保存完好,是發電歷史的見證,也是九龍坡區工業發展的見證。
煙囪位于發電廠區中心區域,鋼筋混凝土結構,圓柱形。由底向上逐級縮小,煙囪通高240米,底座外徑13.2米,高度在當時亞洲同類建筑中名列二位,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如今,它也是很多外地來渝游客的重要打卡之地。
鬼斧神工觀音灘橋
每個橋墩上都雕刻了一只龍頭
一條用石板砌成的石橋,它叫做觀音灘橋。
博物館工作人員說,觀音灘橋位于西彭鎮寶華村觀音灘,西南東北走向。據考證,這座橋修建于清代,為石結構14礅15孔平橋。石橋通長44.9米,寬1.58米,高2.6米,礅距2.4米。橋面由30塊長約3米,寬約0.79米,厚0.42米的條石鋪設而成,橋西北側設計有15個高1米的拱型圍堰以減輕上游水流對橋墩的沖刷。
觀音灘橋的每個橋墩上都雕刻了一只龍頭,龍頭全部統一朝著水流來的方向。古人認為,龍王可以鎮住水害,也會在天干的時候,給予大地雨露滋潤。
橫跨公路的石龍水渠:
對農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
橫跨在公路上像彩虹一樣的建筑,滿滿的歷史感,讓人好奇,是什么樣的建筑需要修建跨度如此之大?這個建筑的名字叫石龍水渠。
石龍水渠是白市驛鎮引大河溝水庫灌溉工程,流經當地多個村社。這條水渠建造于20世紀60年代,全長3公里,全部是石砌水槽,渠寬處1米,深處0.9米,在凹凸不平處,以砌拱的方式支撐水槽,以使水流平穩,最大的拱跨度達50米。
據介紹,這座水渠對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也是同類水渠中,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一座。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實習生 孫彥欽 汪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