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又將再增加一個博物館。22日,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江津區政府獲悉,重慶首個通史展位基本陳列博物館——江津博物館,即將進入施工準備階段,預計年底竣工向公眾開放。
地上三層
地下是文物庫房
記者打探到,江津博物館位于江津區濱江新城,總建筑面積6406平方米(含閣樓)。其中,展區布展3700平方米,庫房建筑面積955平方米。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展廳、庫房、修復室及公共區域的室內裝修,展廳布展、文物、標本裝具、文物存放環境的控制設施設備等,以及消防、安防、供電、排水及環保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江津博物館是根據江津歷史資源情況,按國家三級博物館設計建設。
博物館設計以不同形式的“船”為載體,表現江津“萬里長江一要津”的悠久歷史。功能布局上,博物館地上共有三層,地下為文物庫房。一層是整個博物館最具活力的地方,由臨展廳、文創展示廳、社教廳、序廳和接待廳組成,2至3層就是基本陳列,為通史展陳,這也是重慶第一個以通史展位基本陳列的博物館,主題是“大江要津,文華之地”。
沉浸式主題空間還原歷史
博物館整個基本陳列由遠古記憶、漢唐古城、長江要津、變革新生4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各具特色、時間軸分明,通過一件件實物、一組組圖片,將江津自石器時代到1949年11月28日江津解放的歷史文化,娓娓道來。
江津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運用科技化設施,內部公共空間設計和展廳陳展設計也處處透露著強烈的時代感。如在“長江要津”單元,包括漢代磚室墓出土漢磚、漢代畫像石棺、相關城防武器和祭孔儀式互動體驗在內的一些矩陣密集式陳列,凸顯其文物資源豐富,通過擺放方式還原其歷史的生命感。所有展廳空間的設計都是沉浸式主題空間的營造,參觀者在展廳中走動就是一種對文化主題的體驗。
“鎮館之寶”
2000年前東漢時期石棺亮相
博物館開館之時,將上展文物實物約800件。江津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亮向上游新聞慢新聞記者透露,將首次展出在江津油溪鎮出土的2000年前東漢時期的石棺。
去年5月,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曾報道過,江津油溪鎮發現了一處東漢墓葬群,距今已有2000年。這處墓葬群可能是家族墓,是渝西片區發現最大的漢代磚室墓,同時也是渝西片區首次發現一室雙棺。
江津油溪鎮自古以來就是水運要站,當地一直盛傳著古墓的傳說。去年3月,油溪鎮盤古村的村民向有關部門舉報,有人在村里策劃盜墓。經過調查和走訪,相關部門采取緊急措施,將盜墓行為扼殺在了萌芽狀態。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推算,此墓葬群為東漢晚期漢墓群,距今已近2000年。墓葬群右側的大墓,長10米、高2.3米,為渝西片區現發掘的最大的漢代磚石券頂墓。墓地群左側是小墓,里面有兩口石棺,為渝西片區首次發現的一室雙棺。考古專家推斷這很有可能是個家族墓葬群。
一口石棺棺蓋已被盜墓賊打開,另一口石棺棺蓋已斷成兩截,石棺上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見。兩口石棺上都雕有金蟾、鯤、龍、金烏等動物栩栩如生,側面則雕刻著跳圈、拋球、倒立等漢代各種雜耍圖和精美紋飾。
江津是渝西地區館藏文物最為豐富的區縣之一
江津文化藏品及歷史遺存十分豐富,為渝西地區翹楚。江津早在東漢即有單獨設縣的記載,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隋開皇十八年得名江津,至今也有1500年歷史,自古即為重慶門戶,商埠集散之地。
張亮介紹,江津現擁有不可移動文物835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3處(單體96個),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單體42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區縣級以上文物數量居重慶地區前列,現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32586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42件,國家三級文物454件,一般文物2321件,未定級文物超2.97萬件,是渝西地區館藏文物最為豐富的區縣之一。
待區博物館陳列布展項目完成后,還將引進和推出優秀展覽,配套開展契合展覽的宣教活動。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