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位于重慶市云陽縣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張飛廟始建于蜀漢末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后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現存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琉璃粉墻,金碧輝煌。殿宇群,依山取勢,廟內碑刻書畫豐富。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因此早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的說法。生于涿州卒于閬中的張翼德,怎在與其毫無關系的云陽“落戶”?
傳說張飛正駐守閬中,驚聞關羽噩耗,“旦夕號泣,血濕衣襟”,狂怒中嚴令部屬三日之內掛孝出征,討伐吳國為二哥報仇。部將范彊、張達深知無法如期復命,又懼怕張飛懲處,于是乘其酒醉聯手暗害,取首級投奔東吳。但他們行至云陽,聞吳蜀又已講和,便倉皇棄首級于江中。張飛投夢一漁翁,述說遇難之事。漁人醒來大驚,次日下網捕魚,果得其頭,于是將其存放在飛鳳山麓一座小廟的土偶腹中。故有張飛“頭在云陽,身在閬中”之說。后來人們紛紛到此朝拜,經歷代擴建,小廟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
云陽人從不稱張飛廟,他們尊稱為張王廟,因為他經常顯靈。傳說,有一天,心歸蜀地張飛的靈魂長出了一雙大腳,站在廟臺上,看著急流直下,帆影點點,全是靠人肩貼地而行地拉纖。細膩的張飛便生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動順風助那艱難的船一行三十里,使船夫免除了拉纖的重力之苦。傳說,明末張獻忠率大軍沿長江進軍四川時,張飛一腳立江中,一腳立云陽縣城,不讓張獻忠入川。
傳說,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乘船回家省親途經張飛廟,狂言文臣不拜武將。張飛大顯威靈吹送逆風30里,張鵬翮所乘船只3日無法行走。最后張鵬翮備齊三牲三果上廟拜祭了張飛,船才順風而動平安到家。張鵬翮題感謝張飛的詩:“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愧我輕舟無一物,揚帆載石填崆峒。”。從此,張飛成了保佑過往船只一路平安的神靈。后人便在廟里建了助風閣,上書“助我清風”。而今許多云陽人買了新車或者新船都要去廟里放鞭炮,敬香送油;外出打工的行前要去廟里祭拜許愿,找了錢回來要去還愿。
小說中性情粗魯的猛張飛,怎么其廟宇卻成了“文藻勝地”?
而因為一部《三國演義》,人們歷來只知道一個嗜酒好戰的“武張飛”,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還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文張飛”。云陽人崇奉一個真實面目的張飛,不僅因其“雄赳赳,嚇碎老曹肝膽;眼睜睜,看定漢室江山”的勇猛忠義,還因其“光焰萬丈長”的文才。不是嗎?僅僅看那張飛罵呂布“三姓家奴”,概括得多凝練,專揭人短且不帶臟字,絕非一般粗人;他游真多山寫下文采飛揚的《真多山游記》;元代畫家吳鎮作詩,提及魏國鐘繇、吳國皇象兩位書法家的造詣恐怕難及張飛“漢八分體”;明代卓爾昌《畫髓元詮》載張飛擅草書,喜畫美人。
正因張飛秉義擅文,歷朝文人多前來游賞、留題、書刻、捐助,留存“書畫刻三絕”。廟里收藏漢唐以來石刻、木刻、字畫600余件,新石器時期以來其他文物1000余件,名噪京師的書家彭聚星、住持瘦梅、名士姚仁壽貢獻尤多。其中字畫碑刻,多出自名家圣手,各領風騷,為國內外罕見,價值極高,如漢《張表碑》、梁《天監碑》,以及黃庭堅、蘇軾、岳飛、鄭板橋、劉墉、張船山、竹禪等許多名家之作,“文藻勝地”名副其實。
“國保”文物、4A景區張飛廟,因三峽工程遷至沿江32公里外的新縣城對岸,成為1949年以來整體搬遷距離最遠、級別最高、體量最大的文物,其恢宏精美的盔頂式建筑和其他寶貴物件均得到原貌保存。這一成功之作,為國內外專家和游人贊嘆不已,譽為“創造了一大新的奇跡”。
“慕漢宋兩完人,文章絕世,書法絕世;稱巴蜀一勝境,琵琶有聲,銅鑼有聲。”助風閣旁的這副對聯,是張飛廟文物和景觀的精妙寫照,既頌揚了諸葛亮文章絕世,岳飛書法絕世,更贊美了二人如同張飛一般的完美人格和高妙文才。其下江邊的銅鑼渡口,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槳聲燈影;其后的琵琶山麓,澗水叮咚,松濤聲起,如少女輕撫琵琶。
如今,伊人雖逝,而張飛廟的千古靈鐘正唱和著悠遠古風與時代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