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竹笛獨特的音色在室內彌漫開來,像一首田園詩歌,和雅清淡,恬靜悠遠;如一彎淙淙的溪流,婉轉清脆,輕吟淺唱;又像一道故鄉的原風景,沒有鉛華雕飾,清新自然......近日,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宣傳部、渝北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四川音樂學院石磊副教授科研成果“方孔笛”首發式暨點石·竹笛樂團巡演音樂會在渝舉行。
現場座無虛席,觀眾沉浸在竹笛宛轉悠揚的音色中,共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竹笛家族的“新成員”、石磊研發且已獲多項國家專利的“方孔笛”全球首發。
△“方孔笛”首發式現場
方孔笛是個啥?和一般笛子有什么不一樣?4月21日,針對音樂愛好者和傳統藝術愛好者關心的問題,上游新聞記者獨家專訪著名竹笛演奏家石磊,為大家找尋答案。
全球首發的“竹笛家族新成員”優點多 已獲國家專利
眾所周知,現有的竹笛的吹孔為單獨的圓孔結構,且為均質厚度的孔壁,因為竹笛為橫握吹奏,需要將嘴靠在設有吹孔一端,并控制嘴唇向下吹氣進行演奏。且竹笛是由內部中空部分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其音量和音調與進入吹孔中的空氣速度和量有關。
不少學習笛子的音樂愛好者都有這樣的疑惑:這種傳統民樂著實悅耳,極具中國傳統音律的風骨,上手也比較容易。但是高音上不去、音色不準,是演奏過程中一件讓人極為頭疼的事情。
這是因為現有的均質圓孔竹笛對于進氣控制要求較高,初學者很難控制入孔的氣速和氣量,故吹奏時不易控制,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采用均質圓孔進氣使得進氣速率和進氣量均有減弱的問題,著名竹笛演奏家石磊副教授將現有的圓形吹孔優化為方形孔,并在朝向人體一側的笛壁上設計特殊U型槽。這樣小小的兩樣改進看似簡單,但卻能使演奏過程中增大進氣量、對氣流的引導更佳,從而達到高音更高更準、音色音質更加統一等特點。
△竹笛演奏家石磊
此外,演奏者在吹奏方孔竹笛時,嘴唇更便于貼合吹孔,對于初學者更容易上手。
打乒乓球時得來靈感 借鑒了多種樂器精華
“演奏笛子多年,一首曲子如果能涉及一兩個極高音就很不錯了,因為笛子首高音限制太大——這也是多年來我一直想要攻克的問題。”2018年3月的一天,石磊在打乒乓球時,看到球擊打在光滑平整的球拍上,立即按既定方向反彈出去,石磊瞬時靈光一現:圓孔笛,聲音是不定向發散的,如果改為方形,是不是就能如同乒乓球擊打在規整的球拍上那樣按固定路線發散出去?
說干就干。石磊通過多次試驗發現,方孔笛由于吹孔外壁平整,聲音碰撞得到更好地發散,的確能使高音反饋更加準確。此外,為了讓創新后的方孔笛聲音更加透亮,他還借鑒中國古樂塤以及日本樂器尺八,在吹孔一側增加了U型槽。
△演出中使用的方孔笛
經過這一年多以來的調試和創新,目前,石磊已經研發出直筒笛、隱形單插笛、隱形雙插笛、短頭笛,并且“實用新型方形吹孔竹笛”等三項技術已申報國家專利。
石磊認為,自己只是做出了“一小步”。好比大眾一直認為“杯子應該是圓形的”,但近年來的異形杯改變了大家的刻板印象。“我對竹笛做出的改進很簡單,但幾千年來卻一直沒人嘗試換個思路看待這個問題。”
已部分試點 未來要創作高音笛曲
石磊本身是四川音樂學院竹笛專業的副教授,從方孔笛研發出來的那一刻,他就率先在學生中實踐——大學生們嘗試后,一致認為好發音、好演奏。2019年4月起,這種方孔笛已經在綿陽師范學院以及陜西、石家莊等地開始試點。
張旭豪是石磊的“得意門生”,從九歲便開始與竹笛打交道、現在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竹笛專業讀大四的他,在校期間專業成績一直是第一名。
△石磊學生張旭豪現場演奏
在石磊研發出方孔笛的第一時間,張旭豪就迫不及待地來把玩一番。“不吹不知道,一吹嚇一跳。方孔笛確實聲音很洪亮,并且較以往圓孔笛更方便調音。中間的隱形插孔也令笛身更美觀,氣息量更容易把控。”當晚,張旭豪和其他20多名川音的學生一起,用方孔笛為重慶市民帶來了《太陽出來喜洋洋》、《紅高粱敘事曲》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的曲目。
“未來,我想根據方孔笛高音易把控這一特性創作更多高音笛曲,”石磊告訴了上游新聞記者自己未來的計劃,“很多演奏家創作時很少涉及極高音,我這次要更多地創作高音,彌補笛曲高音短板。”
盛贊重慶氛圍:重慶人學習音樂有韌勁兒
翻開石磊的簡歷,我們可以看到:生在陜西,供職于成都,先后師從郭新虎、易加義、張維良、李鎮、詹永明、林文增等名師。多次出訪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加拿大、波蘭、香港、澳門等國家地區,在悉尼歌劇院、國家大劇院、香港荃灣大禮堂、上海音樂廳、嬌子音樂廳等知名音樂殿堂數度舉辦獨奏、重奏音樂會。
為什么這樣一名看似和重慶“八竿子打不著”的演奏家,會選擇將方孔笛全球首發式放在重慶?
“重慶人學竹笛,似乎天生有靈性。”石磊毫不掩飾地稱贊起重慶的音樂氛圍,“也許是大山大水的潤澤,讓重慶這座城市與竹笛靈動婉轉的音色相得益彰。但其實更多的,還是這里的人堅韌不拔的性格,讓他們學習音樂不會半途而廢。”
原來,石磊在早前就來重慶舉辦過多場音樂會。他發現,重慶的氣候、壓強、濕度都非常適合竹笛演奏,所以竹笛不僅收到重慶老百姓的認可,反饋較為熱烈,且有一大批竹笛愛好者為竹笛的推廣獻計獻策、身體力行,這令石磊非常感動。“也是因為這些愛好者的推動,近幾年,重慶學竹笛的人數增長特別快,重慶老百姓對這一中國傳統樂器重視程度非常高。”
因此,石磊將自己的首發儀式放在了重慶。
石磊所說的“竹笛愛好者”,除了學習竹笛演奏的孩子,更多的則是全方位支持孩子學習竹笛的家長。
在石磊的學生中,有學了五六個月就能到達演奏水平的小學生,也有每周從重慶坐高鐵到成都找他求教的孩子,這其中都少不了家長的極力支持。
“學習樂器的孩子需要有靈性,更重要的卻是來自家長的支持。”石磊表示,一般來說,6歲以后的孩子就能學習竹笛,但家長的態度尤為關鍵。
上游新聞記者 楊辛玥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