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解放碑、李子壩輕軌穿樓、朝天門,母城渝中區的這些景點廣受全國各地游客的喜愛,在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更是“不擺了”,又刷爆了游客們的朋友圈,大家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秀出“花式打卡”照片。
只曉得母城這些耍事?那你就out了。在渝中區下半城,有一個“青獅白象鎖大江”的美麗傳說,這就是白象街。
5日,上游新聞特意為重慶愛好者及游客打探這一神秘小眾地點。
庇佑千百年的平安 如今和長江索道是鄰居
在老一輩重慶人口中,流傳著“青獅白象鎖大江”的典故:據說在乾隆年間,重慶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為防止好風水不外流,就在長江兩岸分別興建有一座青獅、白象,把財富牢牢鎖住、留住。青獅與白象隔著兩岸遙相對峙,保佑重慶風調雨順。
如果你現在來到南岸濱江路的慈云寺,仔細觀察就可發現,順著寺門外的石獅往斜對岸瞧去,正是渝中區的白象街。“青獅白象”之間,靜靜流淌著滾滾長江水,抬頭一看,長江索道飛躍其上。
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白象街,以及以前的白象祠,均得名于白象雕像。“白象”在街嘴上,靠近河邊,與“青獅”斜對,隔江相望。
“青獅白象鎖大江”據傳是清代乾隆年間,重慶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為讓重慶財富不外流,當時的居民便修建“青獅”“白象”,鎖住重慶的財富。
根據舊時記載復原的“白象” 如今是老百姓休閑好去處
那么,“白象”雕像有著怎樣的歷史呢?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白象”,已經不是原始的那一尊了,而是經過考古、文史工作者根據史料復原后的模樣。
從2004年底起,渝中區文物保護管理組織人員開始走訪收集“白象”的蹤跡。
重慶文史愛好者彭伯通對于白象街名字的來歷有所了解,也對“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有所耳聞,但他此前從未見過白象。
據介紹,渝中區的白象街是一條比較古老的街道,因白象池得名。據乾隆舊《志》記載:“白象池,命名無考,在舊同知署后,白象街緣此得名,今廢。”由此不難看出,白象池早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就廢了,而且命名在當時就不可考,可見時間之早。
“只知道白象在白象街嘴上,靠河邊,與青獅對望,應該是在清乾隆年間建成,用石材打制。”在不斷的走訪中,渝中區的文史工作者認為“不能讓青獅繼續獨自守望”,考察諸多資料的前提下,終于復原出這尊深深扎根在老重慶市民心中的“白象”。
如果你現在來到位于白象街端頭的“白象”雕像處,可以看到,這里極富生活氣息,儼然成為周邊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大家端著茶杯、擺一副象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是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話話家常,就可以消磨一下午的美好時光。
來重慶旅游的游客們,在游覽完湖廣會館、乘坐長江索道后,可以踱步到白象街,在渝中母城隔著長江眺望對岸南濱路的“青獅”,體味舊時的記憶。
上游新聞記者 楊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