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3月29日21時45分訊(首席記者 陳發源 攝影報道)4000年前,大禹臨危受命接替父親鯀繼續肩負治水使命,經過與民眾長達13年奮戰終于完成治水大業,聞名于世,成為歷史神話人物。今(29)日晚,重慶雜技藝術團將這一歷史神話搬上了現代銀幕,由該團歷時5年傾力打造的大型3D雜技劇《大禹》在重慶國際馬戲城首演,用炫酷雜技與3D技術融合,再現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艱難歷史,一大批精彩雜技節目贏得了現場觀眾數十次的掌聲和尖叫聲。
“華燈初上,呼歸石畔的長凳上一名青年緩緩入夢,突然間大地翻滾,時光輪轉,青年化身‘大禹’進入遠古時代。”劇情一開始便將觀眾帶入到3D夢幻實景當中,該劇以歷史文化符號“大禹治水”為主題,以傳說性史實為背景,融入《山海經》等遠古神話,通過“呼歸石傳說”“女媧補天”“三過家門而不入”等故事,運用時空穿越的手法,用雜技語言講述大禹精神,講述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展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的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偉大民族精神。
記者在演出現場注意到,全劇以雜技為核心表現手段,輔以音樂、舞蹈等形式,融入3D技術,通過全方位的藝術手段,極力凸現構思精巧、音樂精彩、服裝精致、動作精準的劇目藝術特質。整臺劇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浪漫愛情故事;既有孤獨深遂的落寂,又有慷慨悲歌的戰斗。
不僅如此,劇中還安排了大量驚險刺激的雜技節目上演,如《死亡輪》《高空飛人》《高空鋼絲》《高空綢吊》《蹦床》《蕩桿》等,同時還有國內外雜技比賽金獎節目《舞流星》、超越肢體極限的《力量》等等,讓觀眾感受到強有力的視聽感染力和心靈震憾力。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高新科技與雜技技藝完美融合,立體展現了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的生動畫面,真實還原現場洪水猛獸、惡魔入侵、災難、毀滅等場景和情節,讓人身臨其境。
同時劇中把南岸區呼歸石的傳說搬上了舞臺,把重慶的城市建設等巧妙的融入了劇目之中,把充滿地方特色的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進行了全新的改編,展現了濃郁的巴渝文化特色。該劇首演后將作進一步的修改打磨,改后將面向市民、游客演出。
據悉,該劇是重慶雜技藝術團歷時5年時間、面向市內外游客打造的一臺文旅駐場演出劇目,既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也是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委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更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文化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