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嗙”踩著梆子的節奏,62歲的打更人陳慶云再一次行走在龔灘古鎮的老街上,幾個夜歸的游客詫異地看著眼前這個身穿土家族服飾的人,剛剛酒吧里的微醺讓他們“穿越”回了唐宋元明清的夜晚。
離了石板橋,朝著左手邊是43級的青石板臺階,再往右拐進老墻角。雨水順著吊腳樓的屋檐沁濕了青石板,緊接著霧氣讓烏江不見了。剛才還燈火輝煌的古鎮,突然就只留下一盞紅色的燈籠在游蕩。
這抹紅色,屬于最后的打更人老陳,它伴著梆子和號子聲在空曠的古鎮中回蕩,顯得無比的落寞。
當一個古老的職業走到了末路,“天干物燥,小心火燭”也就只能是固留在影視劇中的一句臺詞罷了。或許幾年之后,當龔灘古鎮的打更聲消失的時候,我們才會懷念寂寞中那嘹亮的一嗓子,帶走了多少記憶和過往。
12公里的路,一走就是十年
一身青、藍、白三色紡織成的峒布土衣、一把竹子制成的梆子、一盞紅色的燈籠背在身上,這就是陳慶云打更用的所有裝備。
“2005年10月,龔灘古鎮搬遷復建工作正式啟動實施,基礎設施建設于2006年10月25日動工,2007年4月底完成移民搬遷,2008年4月底前完成復建。2009年5月1日,復建后的龔灘古鎮正式開放?!标悜c云告訴上游新聞記者,自己是地地道道的龔灘古鎮人,在古鎮活了一輩子?!斑@里的家家戶戶,我都認識。我之前是小陳,現在變成老陳了?!?/p>
老陳是國字臉,笑起來很豪爽,打更的時候也喜歡和過往的人打招呼?!拔沂菑?009年回到古鎮后開始打更的,到現在已經10年了?!?/p>
在這10年的打更生活中,老陳看著龔灘古鎮從默默無聞,一路發展成為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之一。
“我打更的路線是從龔灘古鎮的南廣場朝著北廣場走,然后再順著北廣場回來一趟?!崩详惐硎?,走一趟路是6公里,自己每天都要走兩趟。“從晚上8點到11點,這時候是店家關門的時間,也是游客準備休息的時候。”
為了拍攝老陳打更的情況,上游新聞記者跟著老陳體驗了一次打更的全過程。
“你們快看,這年頭還有這個哦?!睆乃拇ㄒ速e遠到而來的謝大媽和朋友到龔灘古鎮玩,本想著趁著夜色拍幾張照片,但卻被老陳吸引了。
順著謝大媽的驚呼聲,幾名拍攝抖音的年輕人也被吸引了過來?!皫煾?,麻煩您配合我們,拍個視頻。謝謝您。”
配合完游客的拍照需求后,老陳繼續打更,但是這也意味著他下班的時間也會被延后。“現在看見打更都是在電影、電視劇里,現實里面見到會感到很驚奇,所以我都會滿足游客的需求。”
隨著游客的退去,老街上的店家陸續關閉了店鋪,而古鎮也寧靜了下來。
“過了西秦會館,這就走過一半了。前面有一個長的梯階,那邊沒有燈,你小心一點?!崩详愄嵝训?,自己對古鎮特別熟悉,甚至從哪個地方走到哪個景點需要多少步,他都了如指掌。“從長梯階往右轉走35步就到了中央廣場,再走37步就是古鎮的警務室,再往前走72步就是油潑辣子的面攤?!?/p>
“什么‘妖魔鬼怪’,都怕一身正氣!”
老話講,久走夜路必撞“鬼”。就像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仙俠志怪港片,打更人的出場,往往是作為炮灰的存在。
老陳的父親做了一輩子打更人,那個年代,照明工具全靠一盞燭火燈籠,唯一一點光亮一旦熄滅了,天地間便混沌一片,仿佛只剩下自己,寂寞不安席卷而來。
于是,對于老輩的打更人來說,這份工作多多少少都帶點唯心色彩。
老陳年輕的時候,曾經代替父親打過幾次更。那個時候,古鎮真的是古鎮——吊腳樓,灰瓦白墻,青磚古道,沒有任何現代元素,分分鐘可以拍古裝劇。
那一天入夜,陰雨,星月無影。老陳穿著蓑衣走在街上,腳下打滑,步子發飄,眼皮還直跳。照前輩的說法,怕是“不妙”。
老陳當時還是小陳,年輕氣盛,從不信邪,口中的號子反而喊得更響亮??勺咧咧?,眼前的一幕讓老陳眼睛發直——面前挺著個說不出的東西,似人非人,似物非物。
老陳到底膽大,上去推了一把,咋也推不動,這不說,手上的觸感也不對頭——非石非木非鐵,卻冷冰冰硬邦邦。
老陳嚇得不輕。他平靜了下心緒,繞開眼前的東西,繼續前行,卻再沒見什么幺蛾子。
“現在回想,哪有什么‘妖魔鬼怪’?其實就是心理作用?!崩详愓f,不做虧心事,一身正氣,有什么好怕的。
回首燈火不見闌珊,打更人后繼無人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兼具提醒居民防火、防盜的作用,并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打更人。
據悉,打更人外出手提燈籠,手拿木板或小鑼。他們邊走邊喊邊停,從一入夜一更到五更,打更也不是更夫所欲,這是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更。
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一更戌時(19點到21點)稱為落更。
同時,打更人喊話也是不一樣,“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二更亥時(21點到23點),“關門關窗,防盜防偷”,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三更子時(23點到1點),“平安無事”,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四更丑時(1點到3點),“天寒地凍”,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五更寅時(3點到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
那么龔灘古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打更人的呢?據《華陽國志校注》記載,“漢復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置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遷洪杜縣于龔灘”。這也就是說龔灘古鎮源于蜀漢,距今大約1800年歷史。
“能成為龔灘古鎮的打更人,我覺得挺自豪的?!崩详愓f,1800年里每一代打更人都守護著龔灘古鎮的平安,讓鴛鴦樓、西秦會館、冉家院子、橋重橋、永定成規、龔灘釀豆腐等等留在了今天?!半S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打更人逐漸在消失。我現在62歲了,還能干幾年,也不清楚了。”
“這些年都聽習慣打更聲了,聽不到更聲睡不踏實?!饼彏┕沛偟男鞁輯荼硎荆壤详愅诵萘耍苍S更聲就消失了?!澳菚r候‘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就真成了臺詞,再也感受不到這種傳統了。”
“送你到賓館了。下面的路,我要自己走了,有緣再見?!崩详惡蜕嫌涡侣動浾吒鎰e后,一個人默默地走在空無一人的老街上。在轉角處,老陳突然停下了腳步,再一次朝記者的方向揮了揮手。老陳略有些駝背的身影,在紅色燈籠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孤獨。
伴隨著梆子和號子聲的遠去,隔壁鼾聲如雷。
隨著生活發展,時間淘汰了過去的職業,淘汰不了的是,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
上游新聞記者 曲鴻瑞 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