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姜昆和戴志誠在重慶九龍坡走馬演出。
8年青春獻給黑土地 他忘不了北大荒
1968年,年僅17歲的姜昆響應國家的號召,滿懷豪情地走進了北大荒兵團。在那片熱土上,姜昆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一呆就是8年,酸甜苦辣他都嘗過。“我能夠成為一名相聲演員,得益于黑龍江那片黑土地對我的滋養。”
干農活、??修水利、伐木、到山上去開采石頭。在這8年里,姜昆一半的時間都在連隊重復著這樣的工作。回憶往昔,姜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大荒冷得漫長而遲鈍的冬季。“零下40度是經常的事兒,我們常常在零下35度的天氣中勞動,但和我一樣的青年人都經受住了這份考驗。”
40多年過去了,北大荒早已不是原來的北大荒,但姜昆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卻從未改變。
“現在我們還經常一起回北大荒去看看,我也多次為北大荒的父老鄉親、學校、幼兒園演出,為那里的文藝骨干做培訓工作,還做了很多公益活動。”
“說不清的黑土地,為什么這樣有魅力?引得多少好兒女,千里萬里來尋你。”顧震夷作詞的《說不清這黑土地》表達了那代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也訴說著姜昆難以名狀的心情,“我們這些人從青澀幼稚走向成熟穩重,經受住生活的種種考驗,要感恩這塊黑土地為我們打下的堅實基礎。”
零下33度的回憶 一張照片成為他永恒的紀念
姜昆從北大荒回到北京的前一天,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親自到兵團接他。
“看見侯寶林先生站在哪了嗎???”姜昆翻出一張照片給記者看,“他就站在后面的正中間位置,我卻坐在了前排我們團長??和我們政治部主任的中間,本來這個位置是侯寶林先生。”
在拍照的前一天,溫度達到了零下33度,在一個小廣場上,侯寶林先生就站在大卡車上為我們整整演了20分鐘。演完后,兵團要在廣場上合影留念,并請侯寶林先生坐在前面正中間的位置,可他怎么都不肯,??誰拉誰勸都不行,他說:“我們今天是接姜昆回北京的,姜昆是你們兵團培養的文藝骨干,今天我要讓他坐在中間,讓他記住你是誰培養的???你如果站在我這塊,你可能記不住。”
“當時說得我眼淚嘩啦啦地流啊。”??最后,姜昆坐在??他不應該坐的位置上,照了這張相片。??“這張相??片成為我藝術道路上永恒的紀念,也讓我??永遠記住‘我從哪來?’??”
30年的一線演出 恩師的話他銘記于心
1983年的春晚,侯寶林先生當著電視機前的觀眾,交代了他們師徒之間傳承的關系:“姜昆是馬季的學生,馬季是我的學生。”此后,姜昆就一直跟隨馬季老師走遍四面八方。
2006年12月20日,72歲的馬季先生因病去世,永遠地離開了藝術舞臺。
“老師去世的前三個月,他還來我家一起探討書法作品,沒想到三個月后就……”即使過去了13年,每當言及先生的離去,姜昆都無比傷感。
但馬季老師的那番話,一直銘記在姜昆心中。“你是相聲演員,你在舞臺上能站多久,取決于你的創作。人民群眾什么時候不給你鼓掌了,不歡迎你了,你的藝術生命就到頭了。”
姜昆一直把恩師對他的教導深深印在自己的腦海中。“現在只要還能走動,我就多去基層、多去一線演出。“我和戴志誠回到我曾插隊的農村,去過西藏、柯爾克孜高原、內蒙古草原、河南艾滋病醫院、北京地鐵的建筑工地……”
三十年如一日,姜昆和戴志誠的演出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各地。甚至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姜昆仍然來到了河南南水北調工程的演出現場。“因為我答應過第一線的群眾,我對人民有承諾,我不能食言。雖然心里很難過,但我還是為大家說了相聲。”
6次來渝 他特別喜歡這片曲藝滋生的土壤
距離上一次來重慶,已有近一年時間,但是談起對重慶的曲藝印象,姜昆記憶猶新,“你和人民有多近,人民和你就有多親。重慶曲藝最大特點就是基層活躍度高。”
“觀眾是我的衣食父母。”這是侯寶林先生遺囑里的一句話,姜昆認為對曲藝人而言,老百姓的口碑是最重要的,而重慶的曲藝工作者做到了。
去年,重慶市曲藝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曲藝牡丹獎藝術團“送歡笑”演出在九龍坡走馬鎮舉行,姜昆和戴志誠為當地的群眾獻上了精彩的演出,得到觀眾的熱烈反響。“看到重慶老百姓熱情的笑臉,我就知道他們對曲藝的熱愛是發自肺腑。”
老百姓的喜愛,成就了重慶曲藝界的人才輩出。“比如獲得牡丹獎的吳文、劉靚靚、凌淋,還有去年得獎的何菊芳、袁國虎,他們都是有潛力的人才。”姜昆為他們祝賀,也希望他們繼續為巴渝曲藝作出貢獻,創作出更接地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