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結束,作為母城的渝中區共收集了1168條消失地名,形成《渝中區消失地名名錄》(詳見2月20日重慶晚報第1版)。消失地名有哪些,它們因何成名,為何消失?23日,記者就此采訪了《渝中區消失地名名錄》作者、重慶著名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邀他講述消失地名背后的故事。
李正權說,在這上千條消失地名中,包括東大道、東大路等因成渝古驛道而得名的地名。
通遠門,成渝古道東大路以成都為起點,通遠門為終點
東大道、東大路等
20世紀20年代逐漸廢棄
“東大道是道路地名,東起通遠門,沿現興隆街、枇杷山正街,經兩路口到佛圖關,是成渝古驛道東大路(以成都為起點到達通遠門)的終點道路。”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介紹,東大道形成于明代,一直沿用,20世紀20年代成渝公路修通后,整個東大道被逐漸廢棄。重慶城內的這段東大道因20世紀20年代修建中區干道后逐漸衰落。如今,作為地名的“東大道”已消失。此外,重慶老城內還曾有“東大路”的地名,位于通遠門城外,現在的興隆街處。“原此路是成都到重慶驛道東大道的一段,因而得名東大路。原名東大路,后改名為通遠門順城街,1931年修建中區干道后改名為興隆街。”李正權說,成渝古道,古時重慶到成都的必由之路,被譽為最早的“成渝高速”,全長1080里,路上成天有快馬、騾馬隊、轎子、滑竿通行。
重慶老城內還曾有“東大路”的地名,位于通遠門城外,現在的興隆街
據了解,清朝初年,全四川有驛站200余處,大者為“驛”,小者稱“鋪”。重慶是山城,兩江環繞,三面臨水,舊時上省城有水陸兩道。陸路上成都,要經過五驛(白市驛、來鳳驛、雙鳳驛、南津驛、龍泉驛),“兩關”(浮圖關、老關),一崗(走馬崗),一坳(丁家坳),五鎮(馬嘶鎮,石橋鎮、安富鎮、銀山鎮、椑木鎮),三街子(走馬老街、來鳳老街、白市驛半邊街),九鋪(石橋鋪、郵亭鋪、石盤鋪、赤水鋪、南山鋪、山泉鋪、大面鋪、沙河鋪等),“七十二團”,以十五里為一團,即古道沿線設有72個團防(保安隊)維護治安,保障出入安全。
走馬古鎮
重慶到成都
他一路步行走了11天
“成渝是當年四川最重要的兩個城市,成渝古道上來往客商特別多。”李正權告訴記者,從通遠門出發,經兩路口,石橋鋪,白市驛等地到達成都的這條線路,幾十年前他曾步行走過。走了11天,算下來400多公里。“如今開通的成渝高速公路復線,大致也是走這條線路。因不再翻山越嶺,路又拉得筆直,全長只有250多公里。”
此外,連接重慶城的除了成渝古道,還有渝萬大道和綦江大道。
據了解,渝萬大道又叫正東路,從江北城文星門出發,經頭塘,寸灘,黑石子、北上石坪龍門橋,到長壽,通往萬縣(現在的萬州區),還可以去湖廣等地。而綦江大道又叫正南路,從南紀門過河到黃桷渡,上南坪場,經回龍村到土橋、綦江,還可以去貴陽等地。“后來,這條路又改為從儲奇門過河到海棠溪,上黃桷埡,經老廠、鹿角、界石等地到綦江。”李正權說,早在清朝初年,上述三條大道就被列入四川十條驛運干線。此外,從江北城到鄰水的江鄰路,到合川的江合路,從龍門浩到南川的東南路,從南紀門到江津的渝江路等,也都有人挑馬馱不絕于途的熱鬧景象。不過,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大力修建公路,這些只能供步行的道路大多被廢棄。
綦江大道上的黃桷古道
“驛”、“鋪”等
重慶以驛為地名較普遍
驛道是專門開辟出來作為政府傳遞文書的道路,也可供人們行走、運輸。在汽車沒有出現之前,陸路運輸主要靠人挑馬馱,被稱為驛運。“作為驛道上的‘站’,驛站又簡稱為驛。除了旱驛,還有水驛,也就是水路上的驛站。”李正權說,重慶最著名的水驛要數朝天驛了,就在朝天門城墻外。此外還有北碚、木洞等水驛。他介紹,重慶是四川連接湖廣、云貴的交通要道,驛道四通八達,因此以驛為地名的地方不少,如白市驛、來鳳驛、銅罐驛等。
其中,白市驛是成渝驛道上一個重要的驛站。“當時,成都是省城,成都到重慶的主驛道稱為東大道。從成都出城,經龍泉驛,翻龍泉山到簡陽,然后經內江、永川,到璧山來鳳驛后,翻縉云山到白市驛,然后再翻歌樂山到石橋鋪進重慶城。”李正權告訴記者,白市驛到重慶大約有30多公里,剛好是驛夫趕路走一天的路程(步行),因而來往驛夫和客商,都只能在白市驛住,這就使白市驛脫穎而出,逐漸繁榮起來。白市驛本名百市驛,也就是重慶農村所說的那種“百日場”,趕場沒有間隔時間,天天都可以趕。后來,以訛傳訛,就成了白市驛,但從中也可以得知那白市驛當年的熱鬧。
除了“驛”地名,還有“鋪”地名。“人們往往理解為店鋪,于是把石橋鋪的來歷與店鋪就聯系起來。其實,鋪也是一種驛站,不過驛較大,鋪較小。”李正權說,重慶地名中,有“鋪”的不少,如九龍坡走馬鋪、渝北相見鋪、大足郵亭鋪、榮昌峰高鋪,都不是店鋪的“鋪”,而是驛道的“鋪”。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