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話劇《如夢之夢》在重慶大劇院上演,該劇未演先火,距離演出還有一周時間,關于該劇的搶票信息已在重慶市民的朋友圈刷屏。已是第6年在《如夢之夢》中飾演青年顧香蘭的譚卓,在2019年引起觀眾廣泛關注。
從《延禧攻略》中的皇貴妃高寧馨、《我不是藥神》中的單身媽媽思慧,到《皓鑭傳》中的華陽夫人,2018年,譚卓憑借對人物恰如其分的塑造,收獲關注度的同時也得到了廣泛好評,被豆瓣評為2018最受關注華語女演員。
作為劇組“老班底”,第6年參演《如夢之夢》會有哪些不同感受?對于電影、電視、話劇的選擇會有所偏愛嗎?2月22晚演出間隙,譚卓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尊重演出當時的感受”
記者:《如夢之夢》是您參演的第一部話劇,還記得第一次演出時的心情嗎?
譚卓:第一次演出非常緊張,因為沒有任何的舞臺劇表演經(jīng)驗,不知道怎么塑造一個舞臺角色。顧香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女性,我飾演的青年顧香蘭的每場戲在劇中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交代著非常重要的信息,如何在這么有限的時間里把人物的復雜性呈現(xiàn)出來,壓力是特別大的。但一旦走上舞臺開演,這一切恐懼和壓力都被拋置腦后,全部的心思都在舞臺上盡力展現(xiàn)人物魅力。
記者:第6年出演顧香蘭,心境和表達方式會有什么不同嗎?
譚卓:第6年出演這個角色,我覺得會更放松了。以前臨近排練的日子就會開始做噩夢,但是現(xiàn)在不做噩夢了。賴聲川導演說以前是戲帶著我,現(xiàn)在我可以帶著戲,在舞臺上更享受了。
我是一個追求真的人,那我演的顧香蘭就會有我的影子在。真實對我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因為真實地度過才算是沒有浪費光陰。我覺得舞臺劇有意思的一個地方,就是沒有要求在某個模式里有必須有特定的情緒,我都是根據(jù)當天的真實感受在變化地塑造人物,也就是賴導所說的“集體即興創(chuàng)作”的劇場意識。如果有觀眾從2013年看到2019年,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
記者:《如夢之夢》全本演出超過8小時,期間會因為疲憊而忘詞嗎?一般會怎樣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
譚卓:我在里面參演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即便沒有在臺上,也不能達到完全放松的那種狀態(tài),要聽著臺上的訊息準備隨時上臺,整個人其實還是在那個工作狀態(tài)里面,所以還是挺累的。我有過一次忘詞,是在開場講故事的時候。原本是想換一種方式,結果自己的思路被打斷了,但是很快就找補回來了。
每場《如夢之夢》演出結束,我都會盡量趕回去早點休息,要保證皮膚的狀態(tài)。而且我己經(jīng)是“大孩子”了,做事情就不能太隨意,雖然我非常喜歡吃火鍋,但這兩天為了保證演出狀態(tài),我只能強忍著了。
“我是足夠幸運的”
記者:在《延禧攻略》《我不是藥神》《如夢之夢》中都有精彩演繹,那您在電視劇、電影、話劇的選擇上會有所傾向嗎?
譚卓:這3種類型的呈現(xiàn)方式不一樣,所獲得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電視劇的受眾會更多,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演員和觀眾之間會產(chǎn)生更多交流;電影會更從容,因為它有這個條件跟時間去追求精益求精;舞臺劇只能是在當下去呈現(xiàn)人物形象,對演員的考驗更高,要求具有極高的專業(yè)能力和專注力,這個是另外一種刺激。人都是貪婪的,如果有能力選擇的話,當然希望各種方式都可以換著演。
記者:2018年《延禧攻略》和《我不是藥神》都收獲了超高的關注度,參演其中您最大的感觸是?
譚卓:我覺得我是足夠幸運的,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話劇,都碰到了這樣頂級的陣容。婁燁導演是我最愛的導演,中國電影界最頂級的導演;于正老師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制作人、編劇,很多大明星從他的作品中走出來,他對市場、演員、作品也都有著很高的辨識天分。其實我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只是很幸運的都被大家看到了,非常珍惜這些機會,也非常感恩。
關于2019年的打算,東北女孩譚卓笑稱“沒計劃,我是從來不計劃的類型。”
(記者 王麗 編輯 袁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