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狼”劉培強獨自駕駛空間站,在茫茫宇宙中孤注一擲,引爆木星的同時,他面對“流浪”的地球,熱淚奔涌......這段時間,熱映電影《流浪地球》掀起一陣觀影浪潮,觀眾在為劇中跌宕起伏的“流浪地球計劃”揪心擔憂的同時,也由衷地為這一國產科幻電影“打call”,甚至高度贊譽這一電影上映的2019年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影片原著劉慈欣的科幻世界,他的浪漫又黑暗的宇宙,著實令中國億萬觀眾嘆服。
其實,在重慶本土,就有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創作的科幻題材作家——他,就是蕭星寒。
重慶作家曾獲華語科幻星云獎銀獎
“2029年,一群幸存者在重慶沙坪壩高鐵站茍延殘喘。一支特種部隊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高鐵站的生活面貌。他們要偵查鋼鐵狼人的秘密。但事實上,鋼鐵狼人對于自己的起源也是一無所知......”重慶怎么了?別擔心,這只是科幻小說《終極失控》里的情節。
2015年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70后重慶崽兒蕭星寒憑借小說《終極失控》,斬獲最佳長篇銀獎,同年金獎空缺。上游新聞記者看到,在豆瓣讀書的網友評分中,《終極失控》評分達7.3分。
《終極失控》是蕭星寒“碳鐵之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決戰奇點》也已經出版,并獲得了好幾個獎項。
小學語文教師業余寫書二十多部
蕭星寒介紹,他的“碳鐵之戰”系列的第三部《狩獵之神》已經完稿,正在積極撰寫第四部《絕地戰歌》。
蕭星寒早年的科幻創作歷程,中透著一種心酸:1996年前后,作為科幻迷的他就生出自己寫一寫的念頭。剛開始,蕭星寒頗有野心,構思的一系列書,涵蓋地球從分裂到統一的全過程,計劃寫20部,每一部20萬字,爭取在400萬字內完成。“我不但這樣想了,還興致勃勃地開始寫了。然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開了個頭,寫了好幾萬字,然后就發現自己根本駕馭這么龐大的內容。”
現在,即使出了二十多本書,斬獲多項大獎,蕭星寒卻仍然坦言:創作艱苦。記者了解到,他本人其實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全職科幻作家屈指可數,多數科幻作家都是業余作家,都是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外,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創作,說‘燃燒生命’毫不過分。別人最多是家庭、職業兩頭忙,而業余作家是家庭、職業、事業三頭忙。”
科幻讓讀者“提前生活在未來”
人工智能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嗎?
這一問題,自從人工智能技術問世以來,就被許多科幻題材愛好者反復提及。這也使得一批又一批創作者聚焦人工智能,探索人類文明與人工智能發展的邊界。蕭星寒也不例外,在他的科幻世界中,高科技行業的迅猛發展,給他的創作提供了無數的源泉。
太空飛船、宇宙空間站、地外旅行......縱觀科幻電影、小說誕生以來的情節,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很多東西,都曾經是科幻電影、科幻小說里描寫過的。“生活在現在,其實就是生活在以前人們幻想的未來世界。其實,科幻的一大意義,不在于它一定會變成現實,而是我們可以經由科幻創作,提前生活在未來世界里。”
例如,蕭星寒的中篇小說《紅土地》,以核戰后幸存者在重慶“紅土地地鐵站”掙扎求存為背景,講述末日降臨時人們的諸般選擇;中篇《掠過城市的弓形蟲》以弓形蟲發生變異為前提,描寫現實城市里各色人等的遭遇。
《流浪地球》的意義,是讓科幻圈能“過五年好日子”
記者:目前《流浪地球》熱映,您作為科幻作家有什么看法?
蕭星寒:《流浪地球》各個方面都是可圈可點的,總體上雖不完美,但也堪稱優秀,會成為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科幻電影的標桿。為什么我說《流浪地球》是標桿:第一,《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引發廣泛關注的中國科幻電影,其引發的話題,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遠遠超過科幻電影本身;第二,《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好萊塢式的重工業科幻災難片,既有從一到八的提升,也有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第三,從今往后,中國出品的任何科幻電影,甚至任何電影,都將與《流浪地球》進行對比,這種把《流浪地球》作為范本進行對比的行為將持續很多年。
顯而易見,《流浪地球》熱映帶來的暈輪效應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借用某位前輩的話說,科幻圈至少可以因此過上五年的好日子。因此,無論是作為普通科幻迷,還是野生科幻作者,我都對《流浪地球》主創團隊充滿敬意。
記者:《流浪地球》上映的2019年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您怎么看?
蕭星寒:這個概念并不準確。首先,在此之前,已經有多部中國科幻電影問世。《流浪地球》肯定不是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流浪地球》是中國第一部重工業科幻電影。稱其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也是可以的。
正在經歷當下的人,說2019年是科幻電影元年,只能說是預見,或者說,是美好的祝愿,并不是真正的蓋棺定論。事實上,即便是《流浪地球》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的極限預測是50億),也不能證明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已經到來。
一部作品的成功,不能代表一個行業的成功。《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之后,中國科幻小說轉化為電影的速度會不會加快?從今往后,每年會有幾部中國科幻電影上映?其中及格線以上的又有幾部?優秀的又有幾部?這種狀況又將持續多久?假如其中一部大投資的中國科幻電影票房上遭遇滑鐵盧,科幻熱潮是否會因此大幅度消退?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不確定的。
現在就說,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因為《流浪地球》的熱映,已經到來,顯然言之過早。
記者:《流浪地球》的熱映,將科幻題材的電影、小說的關注度推到了新的高度。目前,國內的科幻題材創作處于什么樣的環境?
蕭星寒:大部分讀者對科幻的認知還停留在“少兒”和“科普”兩個標簽化的詞語。其實,科幻早已經跳出了少兒和科普的藩籬,進入了更為遼闊的宇宙。這種錯誤的認知,一方面給科幻的評價帶來了麻煩,另一方面又給科幻的出版帶來了阻礙。換而言之,需要對科幻進行新的認識,并把這種認知普及開來。
此外,科幻作品的發表平臺極少,目前只有《科幻世界》和《科幻立方》兩個期刊,專門發表科幻小說。長篇科幻小說難寫,難出,銷量也非常有限。《流浪地球》的熱映會帶來一段時間的科幻熱潮,但能持續多久,還要靠科幻人的努力。
蕭星寒簡介>>
蕭星寒,男,重慶人,70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璧山區作家協會會員。自1996年開始,致力于科幻小說及科普作品的創作。迄今已經出版《雙魚的秘密花園》《星空的旋律》《光明的右手》《獨狼原理》《光影中的科學秘密(2本)》《終極失控》《章魚帝國》《決戰奇點》《科幻中的科學(4本)》等二十余本圖書。圖書之外,蕭星寒還在《知識就是力量》《科幻立方》等多家雜志上發表作品,出版及發表字數超過300萬字。
其中:長篇科幻小說《終極失控》2015年獲得由全球華人科幻協會頒發的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銀獎,并獲得2016年重慶市委宣傳部和重慶市作家協會確定為重慶市文藝創作資助簽約作品;長篇科幻小說《決戰奇點》2015年獲科學與幻想基金頒發的第一屆晨星獎最佳長篇提名暨晉康獎;2018年獲得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銀獎;長篇科幻小說《章魚帝國》2016年獲得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電影創意提名;中篇科幻小說《癌變永生》2017年獲得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中篇小說銀獎。(記者 楊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