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1月21日18時15分訊(記者 陳發源)今(21)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2019年文物考古學術報告周”系列講座啟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4位業界知名專家和21位該院研究人員將從多個角度,闡釋巴渝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深厚底蘊。
2019年文物考古學術報告周的首場講座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白九江主講,他從青銅器的考古發現這一角度,講述巴文化政治中心的起源與變遷。
據了解,本次報告周的4位專家為白九江、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楊宇振、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雷玉華,講座題目分別為《青銅文化體系視野下的巴文化政治中心起源與變遷》、《文化遺產保護的重慶理解與行動》、《人與空間:重慶城市的早期現代化啟動及其問題》、《川渝地區的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
巴人、巴族與巴國是重慶有巴蜀圖語的歷史開端,是重慶史研究最基本最根源的部分。巴國的政治中心在哪、它的國力如何?巴文化研究是重慶地方史研究所有學者遇到的共同的難題。“從文獻記載看,巴國不但有與蜀國一樣古老的歷史,而且政治實體的發展并不遜色?!卑拙沤f,對巴國政治中心的考察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重慶地區或四川盆地東部,應該置身于古代巴、蜀國家和人群所活動的廣大范圍,才能有更多收獲。
“重慶地區戰國以來青銅器的發現較為零星,今后,長江干流地區發現青銅器的可能性較小,如果有發現,可能還會在長江支流地區?!卑拙沤榻B,發現眾多青銅器的李家壩、小田溪遺址都處于長江支流地區。
據悉,系列講座面向公眾開放,感興趣的市民可到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學習交流。
講座詳情:
第二場
主講人:袁東山,男,重慶奉節人,文博研究館員,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工程專家庫專家、重慶市政府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組專家。
題目:《文化遺產保護的重慶理解與行動》
時間:1月22日上午9:30—12:00
地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學術報告廳
第三場
主講人:楊宇振,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院長助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外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重點實驗室骨干專家,中國房地產學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成員,重慶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副主席。
題目:《人與空間:重慶城市的早期現代化啟動及其問題》
時間:1月23日上午9:30—12:00
地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學術報告廳
第四場
主講人:雷玉華,女,重慶涪陵人,歷史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專家庫入庫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享受成都市政府津貼專家,主要從事佛教考古研究。
題目:《川渝地區的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
時間:1月25日下午13:30—16:00
地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學術報告廳
(如果您有本地文化藝術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方式:①通過微信“文化巴渝”(ID:cqwhby)后臺留言;②電話:023-63066844,③QQ:233023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