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交通茶館,點一杯蓋碗綠茶,開水與茶葉的每一個部分都開始充分接觸的時候,綠茶的清香味迅速撲散開來,讓人感到愉快。左手托起茶碗,右手拿著蓋子,撥弄一下茶葉,輕輕地呷了一口茶,整個人都精神起來。
位于九龍坡區黃桷坪的交通茶館里,為了喝一碗蓋碗茶不遠坐車而來的老重慶比比皆是。這兩年,許多來自外地的年輕游客甚至背著背包推著行李箱,打車而來,他們就是要看看重慶城的山城符號。“索道的獨一無二,兩江美景的絕無僅有,交通茶館的獨樹一幟,我真的來了重慶就不想走了。”元旦期間,記者在這里碰到了正在北京讀研究生的張果。他老家在山東臨沂,這一次來重慶,下了個決心:“大學畢業后,我要來重慶找工作,太喜歡這里了。”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僅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更多的還是那些在城市獨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中誕生出的一個個城市符號。是記憶,是生活,也可能是向往,是一些歲月的殘片。
舊重慶,茶館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館喝茶,是士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人們喜歡坐茶館,也不僅僅為了喝一盞茶解渴提神。茶館對市民的吸引,還在于它在那個信息不暢的年代具有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功能:市井奇聞,官場秘聞,大至皇帝下臺,小到寡婦嫁人,在茶館里都能聽到真真假假的消息。還有買賣人在茶館里談生意,川劇、評書、金錢板……你方唱罷我登場,茶館里好不熱鬧。如今,純茶館在城市越來越少,類似黃桷坪交通茶館具有文藝氣息的地方,確實值得一去。
九龍坡區文化委特意梳理了一部分重慶的城市文化符號。有心的你,一定能夠慢慢發現這些符號所承載的城市記憶……
老渡口
重慶有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曾經,江邊停滿各種各樣的船舶,真是檣桅如林、船篷相連。岸邊是各種各樣的街市,真是店鋪相依、人來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潤發亮,日日都是趕場天,天天都是廟會節。
天還未亮,渡口上就油燈閃閃,炊煙裊裊,賣早食的就開始叫賣。深夜,小街上的酒館、茶館、煙館還燈影閃爍,招徠著南來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來。渡口就像重慶城的嘴,不停地吞吐著,重慶城也就在這樣的吞吐中發展起來。
防空洞
重慶全市約有110萬平方米的防空洞。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還未正式決定遷都重慶前,蔣介石即致電剛成立的重慶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負責指導、協助民眾挖筑簡易的防空壕溝,并明確要求防空壕須深6尺,寬2尺,上蓋木板并厚加土層。
國民政府修建公共防空設施,民眾也自建防空洞。這張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防空工程網,是數以萬計的民工、石工、木工、鐵匠、泥水匠、磚瓦匠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風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錘一撬、一手一腳挖出來的。
力哥
上世紀90年代,一部《山城棒棒軍》曾在全國電視圈掀起方言劇熱潮。力哥堪稱是見證重慶發展的活化石。他們用汗水與肩上的挑棒記錄下了重慶發展的歷程。據考證,由于重慶城山高坡陡,19世紀末就開始有了“棒棒”(力哥)。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成千上萬的力哥冒著日機狂轟濫炸,與民生公司的船隊一起,完成了中國民族工業在戰火中重生的壯舉。如今,力哥依然活躍在一些小區附近,為居民拎東西、給住家戶搬家,只是少了年輕人活躍的身影。
重慶言子
重慶言子是重慶地方方言,是俗語、民間諺語、歇后語等的總稱,鄉土味特別濃厚,語言幽默,也是重慶特色之一 。
對于重慶言子,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見解。曾經有一位網友就在網上為重慶言子正名,“巴適”不是重慶話,重慶話說“安逸”。重慶言子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瑣事。重慶言子的形式更是靈活多樣,短小精悍,形象生動。展言子習慣上叫歇后語、半截話,實際就是隱語。前半句是譬語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語或注語,是說話人的真意所在。
山城老街
城市發展的腳步一路前行,而歷史的痕跡正在逐漸消失。
多少風與月都付光陰中,如今您還會想起山城街巷嗎?那條充滿吆喝聲的小巷在記憶里是否也早已模糊不清?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一條條老街的曲徑通幽?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內的許多老屋即將消失,小巷淹沒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中,汽車的鳴笛已取代悅耳的蟬鳴,歷史的痕跡將不復存在。
如今,南岸區、彈子石、下浩、東水門老街等已經獲得新生,九龍坡區銅罐驛等古香古色的老街依舊還保留著最初的魅力。
老火鍋
一口大鐵鍋,中間隔層九格,以牛油炒制的底料在高溫加熱下,變成各種口感適宜的饕餮美味,火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都不一般。
2007年3月20日,在第三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重慶市“中國火鍋之都”稱號。九龍坡區文化委認為,以“火鍋之都”命名一個城市,這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而在重慶,火鍋以其餐飲規模之大、就餐人數之眾、層次之豐富、菜品之齊全、民俗風情之濃烈、文化積淀之深厚,在全國首屈一指。火鍋作為重慶的代表食品,既是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承載著這座城市厚重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記憶,堪稱是重慶生活的一種縮影。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