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箜篌
重慶文藝網1月2日10時10分訊(記者 戴文彬)指下,清越空靈的音色,似雪山清泉之聲。她,住在重慶,一座有山、有橋、有內涵的城市;她,是肖莉,一位將箜篌藝術傳播推廣的音樂精靈。今天,我們一同走進肖莉與她的“箜篌”世界。
2018年國泰舉行個人音樂會
初識“箜篌”:將夢想的“種子”深深埋藏心底
肖莉,1987年出生在福建漳州,身處曲藝世家的她,從小對民族樂器、音樂有著特殊的敏感和感情。90年代初,隔壁小姐姐背誦《孔雀東南飛》,課文中一句“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讓她產生了困惑。“什么是箜篌?它是什么樣子?如何演奏?”一連串的疑問在腦海中涌現。
經過了解詢問,年幼的肖莉得知箜篌是一種樂器。“當時我執拗的認為彈這種樂器的人一定都會成為仙女,于是告訴媽媽自己想學箜篌,媽媽找了很久,卻得知福建沒有這樣的樂器可以學、沒有這樣的老師可以教。”肖莉回憶起初次“接觸”箜篌的情景,告訴記者。后來媽媽說:“先學古箏吧,以后找到箜篌的好老師,一定讓你學。”就這樣,連箜篌的樣子都沒能見到,“箜篌”的夢想伴隨著遺憾深深埋進她的心底。
2018年2月參加鳳凰衛視春節聯歡晚會錄制
再提“箜篌”:將夢想的“種子”深深融入血液
2005年,肖莉參加了高考,報考了福建師范大學。機緣巧合,她被調劑到了西南大學,學習音樂學專業。即將離開家鄉,前往遙遠陌生的重慶,她內心既緊張,又充滿期待。希望在重慶能見到、學到夢寐以求的箜篌。
進入校園,音樂學可以選修一些輔助專業,滿懷期待的她并未看到選修課表上出現箜篌專業。整個年級200余人,加上肖莉最終也僅有數人選擇了民樂。“當時大部分同學選修鋼琴、聲樂這些熱門專業。只有幾個人選擇了民樂,因為我從小學古箏,所以選修了古箏。”談及大學選修專業,肖莉略帶遺憾的告訴記者:“原本以為在重慶可以見到、學到箜篌,但是沒有實現。雖然從小學習古箏,選修選擇了古箏,但對古箏的喜歡并沒有融入血液、融入自己體內。相反,對箜篌的好奇與期待大大加深了。”
“當時我問我們的專業老師,還是想了解箜篌,但是老師也未能準確告訴我。”學校期間,肖莉咨詢老師,確定了箜篌屬于民樂器,或許在北京能找到教師研習。
2018年8月參加央視風華國樂欄目錄制
終見“箜篌”:10余年夢想最終實現
2009年,肖莉大學畢業。畢業后的她在重慶開了一間工作室,從事古箏教學工作。2012年,她去北京參加古箏、古琴交流培訓,與周圍同樣從事音樂教學的同學們談起了箜篌,不少同學反問她“箜篌是什么?”。
“有位來自江西的老師,她也很喜歡箜篌,而且她告訴我在和北京的一位叫魯璐的老師學習。”肖莉回憶起生平第一次遇到一個和自己都喜愛箜篌的知己告訴記者,為了去北京學習,自己前期做了不少準備,安排好時間、工作,最終于2014年前往北京找魯璐老師學習箜篌。
與挖掘古箜篌的考古學家王博教授合影
“魯璐,她是中國青年箜篌領軍人物,她是能實現我箜篌夢想的人。”肖莉表示,箜篌對她而言是渴望、是信仰。好在命運總是眷顧有心人,幾經周折我終于詢問到魯璐老師的聯系方式,并見到了魯老師本人。第一次見面,我很緊張的向老師介紹我的名字和我對箜篌的喜愛,她溫暖的眼神與親和的話語讓我如沐春風,她是優雅的藝術家,也是令人寬慰的知心朋友。一番交談過后,我果斷投身于學習箜篌的行列,成為了“魯璐箜篌”在重慶的首位傳承人,這一刻我等了太久,此刻的我,終于給了兒時的自己一個圓夢的機會。
從此,箜篌就成了肖莉生活里的必需品,日復一日的彈奏是她與這件傳奇樂器的交流,從這把大琴身上,她感受到歷史的深厚積淀,和跨越千年的驚世之美。在跟隨魯璐老師學習的數年間,她無數次往返于京渝兩地,只為磨煉自己的箜篌演奏技術,肩負起傳承箜篌的重擔,在箜篌的漫漫道路上,她的決心從未改變,對她來說,不大的房間里有一架箜篌和一張小床,就足以撐起心中的夢想。
談及未來,肖莉坦言,接下來將繼續通過公益活動來普及箜篌,并進行箜篌的教學工作。讓更多的人走進箜篌,感受箜篌的美。
參加央視2019跨年晚會錄制
肖莉簡介
師從中國青年箜篌領軍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箜篌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箜篌研究會秘書長、著名箜篌演奏家、教育家、樂器改革家魯璐。
2016年8月,應邀參加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舉辦的全球首場沙漠箜篌音樂會《我的樓蘭》演出;
2017年9月,應邀參加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詩意中國·2017中華世紀壇中秋詩會”演出;
2017年12月,作為演奏家魯璐在重慶的首位傳承人應邀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上演的《箜篌引路》世界首場箜篌情境音樂會演奏《絲路箜篌》。
2018年2月在北京參與鳳凰衛視春節聯歡晚會錄制。
2018年3月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成功舉辦重慶首場肖莉箜篌音樂會。
2018年12月參加央視啟航2019跨年晚會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