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龍坡陶家鎮發現一座古橋,經區文物管理所初步考證為明末清初古橋,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由于古橋保存完好,仍是當地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之一。
走進陶家鎮,沿大溪河邊的休閑步道往下游步行約1.5公里進入友愛村,記者看到了這座橫跨在大溪河上的古橋。橋長22米,寬1.2米,高3.2米,是座石板平橋。
古橋共有九個橋墩,每個橋墩下雕刻有龍頭龍尾。9條石龍全由整塊巨石雕鑿而成,其中8個龍頭張嘴吞水,1個龍頭大嘴緊閉,立體生動、栩栩如生,而這也隱藏著一個傳說典故。
據陶家鎮文服中心主任黃科介紹,“九龍橋相傳是一個黃姓的員外,為了報答鄉鄰而修建的,九龍橋有9墩10個孔,每個墩上都雕刻了一個龍頭,就代表了黃姓員外的9兄弟,其中有8個龍頭都是張嘴,1個龍頭閉嘴,其中閉嘴的龍頭就代表的是黃員外,以示后人少說話多干實事。”據介紹,為了消解上游來水對橋墩的沖擊,建橋者當時還在橋墩上方約一米處,修建了一排低于橋面的攔水壩,水壩呈10個半圓的弧型,與橋孔相對應。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風雨洗禮,但是經過勘驗,整座古橋的結構安全性非常高,仍然是當地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之一。
古橋保存完整,對研究當時川黔地區米、鹽、山貨等商品流通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正在對古橋的各項數據進行勘查搜集。而陶家鎮當地也正在制定相關的保護計劃,以便于讓古橋得到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