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天池山位于縣城以北18公里的復旦村境內,距長江約500米,海拔320米。
石屋群距離長江約500米
在天池山頂上,而今還遺存有18間石屋,其中面積最大的約30平方米,最小的7平方米左右。當地人傳說,這個石屋群是4000多年前巴人的居住地。
石屋的外觀像蒙古包
仔細觀察發現,這里的每個大石頭里面都有一間石屋,有的甚至有兩間或兩間以上。石屋群彼此相連,從遠處看去好像一個個蒙古包。
在大一點的石屋里,保存有完好的石灶,據說是巴人用來煮飯的地方;有的石屋里緊連著一個小石屋,里面四季都有水,據說是用來洗澡的地方;在一個大石屋的外面,保留著幾個較大的石灶,據說是巴人的集體食堂;而在山頂上,有一個較大的碾盤保存完好,據說是巴人用來碾壓糧食使其脫粒的。在每個石屋的大門上面,都刻有較深的石溝,無論下多大的雨,雨水都是沿著水溝下流。種種跡象無處不展現了古人的聰明與智慧。
在山頂的一個大石頭上面,有10幾個石凼。當地人說這10幾個石凼是相互貫通的,并從不干涸,故名天池。以前這座山名叫石屋山,后來便改名為天池山。
在當地老百姓中,口口相傳數年且最為神奇的是這青蛙石下的一口水池,一年四季都裝著水。水池好像與長江相連,長江水位高,水池的水就多;長江水位低,水池的水就少,出現與江水同漲同落的奇觀。
另外,石屋壁刻有各式人、獸、花等圖案,其雕刻技藝高超,圖案栩栩如生。每當有人前往探訪,當地村民都會熱情當向導,繪聲繪色地講述石屋群的美麗傳說。這些美麗的傳說也曾引起一些專業人士的關注。
一位從事多年文物工作的專家認為,這些石屋似“屋”似“墓”。忠縣有遺存下來的18座崖墓,與三峽地區的崖墓群有很多不同之處:一是三峽地區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崖墓群,海拔高度從未有超過250米的,而天池山崖墓群海拔高達320米。二是三峽地區的崖墓群(時代與上相同)99%都是在路邊山崖向里開鑿墓室,在突兀的孤石內鑿墓的例子罕見。三是墓室頂部全部是氈包頂而無其他形制。四是有一個崖墓的甬道右壁上鏨刻有一朵蓮花,它或許隱含著某個特別的信息。
由于缺少相關物件和資料的佐證,這位專家只能結合多年的文物工作經驗,大膽地作出以下三點推測:1、建造者選擇在一個海拔很高、又十分偏僻的地方建造如此多的墓地,而且墓地相距很近,又是突兀在地上象一間一間房屋,沒有秘密可避,說明墓主人是有血緣的一個大群體、大氏族、甚至大部族。2、這個群體可能是外來者,即移民或難民。3、根據墓室頂部鑿成氈包頂、甬道上的鏨刻蓮花來分析,他們很可能是元朝末年的蒙古難民。
這些石屋到底是“屋”還是“墓”?它就像一團云蒸霧靄的謎,留給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但這個謎團總會有解密的一天,當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這些美麗的傳說,能夠得到開發利用,把它建成一個探古尋幽的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