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空竹古稱"胡敲",也叫"地鈴'、"空鐘"、"風葫蘆",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抖空竹”,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當天現(xiàn)場,對同學們進行空竹教學的石國枝是一名有30年經(jīng)驗的“老資格”,只見她時而把空竹拋到空中,時而用手上的棉線翻出花樣,十分精彩。石國枝說,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首先要手腕、胳膊的配合,拋起空竹需要眼睛、腿腳等的配合,抖動過程中,跟著空竹轉(zhuǎn)動,需要前進、后退不停地走動,玩上一個小時,渾身都動起來了。”
該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大二學生陳建鳳說,學習“抖空竹”對我國的傳統(tǒng)的文化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她表示,通過當天的學習已經(jīng)會了基本的動作,但是對空竹的控制掌握還需要更多的練習。
“空竹最早是一個專業(yè)的雜技表演,近年來在北方的學校也開始普及開。”重慶名英體育文化推廣有限公司負責人孟璟以前是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一名雜技演員,他稱,看到重慶在空竹推廣這一塊比較空白,所以才想到要把空竹帶進高校,逐漸在重慶普及傳開,而且明年他還計劃舉辦一場抖空竹比賽,讓這個非遺項目在重慶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