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海夫婦看望老師弗來弟
結緣:“為夢學琴”從陌生到熟悉
看似不起眼的木頭,可能是制作小提琴的好材料。陳元海成長在綦江縣古南街道,1993年以前他一直在從事木匠工作,常年接觸各種木材,讓他練就了一套不同于常人的看木頭、識木頭本事。精湛的木匠技藝讓他在上世紀90年代就收入可觀,不過這些并沒有讓他止步不前。因為心里一直裝著一個走出去的夢,1992年,陳元海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毅然前往北京學習制琴技術。
陳元海夫婦與董金池先生
陳元海工作室一角
在北京學習兩年后,陳元海將選料、拼板技藝掌握得非常熟練。1995年,一個經常來買琴的外國人,發現并指定陳元海幫他選料。“選料是個講究的事,一把好的提琴,它的琴頭、面板、背板,都要搭配得當,否則就浪費了珍貴的木料和寶貴時間。”談及制琴初步流程中的選料和拼板,陳元海頗為自信。
“那時候在北京工廠里工作,我幾乎每天主動加班,幫助其他工序的同事干活,幫他們磨刀具,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之后,他們便教我其他工序最核心的技藝。”回憶起在京工作的那幾年,陳元海陷入回憶,“不止我一個人,我老婆稍有閑暇也會主動學習提琴的油漆技藝,因為我們深知自己想要什么。”
制琴:“因愛動琴” 首次制作獲認可
1997年,一位外國商人準備在天津開設公司。聽聞陳元海選料、拼板的技藝,邀請他去天津。“第一次沒敢去,怕被騙。”陳元海笑道。次年9月,這位外國商人在天津市外經貿委一位翻譯的陪同下,再次找到了陳元海,將夫婦二人接到了天津制琴。
提琴的制作步驟細分上百道工序。一把好的提琴,看起來美,聽起來享受,細品之下余音繞梁,里頭大有學問。這對于從未制作過完整提琴的陳元海來說,第一次將制作完成的各個配件拼接組合,心頭還是有些虛。陳遠海靜下心來,按照以往的流程開始制作,選料時仔細分辨每塊木板的共振、音律,將選好的木板拼接,打磨琴面、制作琴頭、刷漆,最終一把完整的提琴出爐了。
陳元海與歐洲客商
陳元海與制琴大師鄭荃
“第一次做小提琴,做了一把,我自己覺得質量不是太好。但弗蘭克卻豎起大拇指。”回憶起第一次完整制琴的情景,陳元海記憶猶新。隨后,夫婦二人在天津弗蘭克的工作室開始制琴。
“在弗蘭克工作室工作期間,每個季度他都會從法國、比利時或意大利等國家請來制琴師為我們指導。” 陳元海坦言,在此學習3年,去過兩次比利時,與當地很有名的弗來弟學習制琴聲音的把控與外形(邊、角)的精細化制作。通過學習,制作一把完美的琴已不再是難事。
回渝:“琴定家鄉” 將琴銷往世界各地
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音樂在國內教育里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陳元海回渝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對此感受更加強烈。
“音樂審美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很高興地看到,大家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孩子送去學音樂。” 陳元海告訴記者,回渝的原因除了希望陪伴孩子,還希望能夠將質量上乘、精益求精的提琴,貼上重慶造的牌子遠銷歐洲。
截至2017年,陳元海教了40個徒弟,因為制琴的過程十分枯燥,大多數都不愿堅持,至今唯有一位徒弟在堅守著,讓他倍感欣慰。
陳元海在歐洲修老琴
陳元海在制作提琴
歐洲客人到陳元海工作室挑選提琴(圖片均由陳元海提供)
談及一路走過的“琴路”,陳元海說,讓他走下去的真正動力是來自大家的認可。從2006年起,國家一級演奏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的董金池先生,每年都在他這訂琴,今年又訂了6把。董金池評價陳元海的提琴時表示:“他的琴,選材上乘、工藝精湛、音色甜美、幾乎每一把琴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據悉,目前陳元海的提琴已遠銷比利時、荷蘭、捷克、法國、德國等國家,被貼牌銷售。接下來,他希望創建自己的品牌,讓“重慶造”提琴享譽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