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古琴,后也稱川派古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重慶市大渡口區及周邊地區。古時,非四川琴人和人在外地的四川風格琴人都自稱川派。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浙江琴家馮彤云的親傳弟子張孔山在川派基礎上,整理發展而成泛川派。
泛川派的建立,對于川派琴風影響極大,張孔山獨創的《流水》作品最具代表性,有“七十二滾拂”之稱,為琴曲之珍品,倍受琴家所推崇。
時至今日,泛川派古琴藝術經過長期的創造發展實踐,在演奏風格、琴曲創作、琴人琴德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一是承襲了川派古琴藝術的穩健豪放,樸實無華,有蜀聲噪急雄奇之貌,又兼有清和堅實之風。二是在演奏風格上重古風神韻,技法干練純熟,重發輕隨,婉轉典雅,淳樸細膩,音色清麗。三是繼承了張孔山獨創的《流水》一曲中所采用的數段“快彈”的演奏技法,實屬古琴曲的一大創新。
2015年機緣巧合下,泛川派古琴藝術入選大渡口區第四批非遺名錄,謝林娟成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并積極申報市級非遺名錄,2016年這門藝術成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