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袋顏色各異的面團,每一袋的制作都有自己獨門秘方。
洗干凈手、擦點手霜,55歲的面塑藝人譚先華打開其中玫紅色的面團,用手摳出一坨,按照均等大小掐好,一朵玫瑰花就要在他的手下慢慢怒放了。
第一步是把面團搓圓搓光滑,拇指和食指配合,將面團壓扁,扯成橢圓的形狀。一共九個面團,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
譚師傅的左手拿著一根小棍,右手嫻熟地把搓好的面團橢圓形的下部緊貼著小棍捏好。接下來,錯位捏第二個花瓣,同樣的方法,緊致即可。
“每層三個花瓣,一共三層,玫瑰花花瓣只能是單數,所以9個花瓣數既不多也不少,看上去剛好合適。”言語間,小棍上的玫瑰花一點一點地“活”了起來。他又摳下一坨綠色的面團,搓條壓扁,刻畫樹葉的紋路,最后將葉子緊緊地裹在花瓣下端。
玫瑰花成型了,可不帶刺的玫瑰一定不是最好的玫瑰,譚師傅又用工具在樹葉上雕起了無數的“毛刺”,看上去,這朵漂亮的玫瑰花真是好看不好碰。
作為非遺傳人,55歲的譚先華才從國外文化交流回到重慶,他說,把這門手藝做到現在,其實還是源于別人對自己的嘲笑。
石匠家的“千翻”娃兒
喜歡扣石縫里的泥巴
譚先華的老家在綦江區趕水鎮,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農民,靠當石匠養活著家庭。
“你別看石匠,其實對美還是很有研究的。”一塊碩大的石頭,被父親和祖父雕刻成了獅子、板凳、石槽……那些東西,在農家一用就是幾輩人。
相比之下,兒時的譚先華對石頭縫里摳出來的泥巴更感興趣。
“那些泥巴已經在石頭縫里面不知道多少年,特別細膩,我用水一和,就像面團一樣糯軟。”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譚師傅開啟了自己的手工藝之旅,最開始捏的就是水鳥,在肚子里灌上水以后用嘴一吹,不但能發出鳥的叫聲,還能逗得一旁的弟弟妹妹們開心大笑。
“我那個時候才曉得,原來自己心靈手巧做點兒手工藝品,也是一種享受。”譚先華說,自那以后就和面人兒沒分開過。
被同行嘲笑是“傻兒”
發誓要做出不一樣的面塑
1987年,24歲的譚先華只身來到重慶,開始前往動物園門口擺攤,賣的就是各種各樣造型的面人。
“我捏孫悟空、唐僧、豬八戒、貓、狗,別人也捏,80年代,面人很火,來自天南海北的手藝人幾乎都齊集在動物園這個娃娃打堆的地方。”生意好一點的同時,譚先華也發現了問題,于是,他問一起擺攤的其他山東和天津師傅。
“你們捏面人累嗎?”
“累啊!”
“那些買了面人的小朋友們早上拿著面人進動物園,為啥下午出來就支離破碎了?而且到了下午,我們的攤子全部是修面人的,多費事兒啊?”
捏面人的都笑他傻:“你說你傻不傻?要是面人拿回去永遠不壞,那我的面人以后賣給誰啊?”
“就算能做摔不壞的面人,我們也不會做,那不是砸自己飯碗么?”這些藝人們一邊笑他傻,一邊也勸他不要再胡思亂想,畢竟一個5毛到1塊錢的面人,在80年代還算是很貴的玩具。
“他們雖然說我傻,但我還是覺得做摔不壞、不腐爛的面人才會有前景。”回到家里,譚師傅對著家里的糯米粉和米面開始發呆,按照自己心中預計的配比嚴格和面,“和面前,手必須要洗干凈、臉也要擦干凈,不能有一滴汗水滴進面團,否則久了,面團就會受影響而發酵、變質。”嚴格管理好和面的程序、私底下研究粉的配比,終于,他研究出了做面人不會摔壞也不會腐爛的面團。
做“永不壞”的面人
被選到澳門藝術交流
“永不壞”的面團做出來了,但這種面團比普通的面塑面團成本價卻高了不少,譚先華認為,按照當時市價5毛到1元的價格來看,自己的“永不壞”面團可能市場很小。
“之后我帶著兩種面團到磁器口去擺攤。”擺攤時,他的面人分成兩種,一種是廉價的容易壞的,另外一種是可以拿回家保存很多年都不會壞的面團捏的面人。
“起初,貴的面人喜歡的人確實不多,但也有人覺得貴有貴的道理,于是就買了我捏的孫悟空回去。”譚師傅說,多年以后,有位買他孫悟空面人的老人在民國街遇到擺攤的自己時,竟然有些激動:“老師傅,我在你這里買的孫悟空好多年了,一點兒也沒壞,顏色還是像剛買時那么新,我孫子可喜歡了。今天遇到了,我再買個唐僧吧。”兩人約定,今后如果再遇見,就找譚師傅買個豬八戒。“每個面人兒,都是一種緣分。”
時間的沉淀也讓當初那些嘲笑譚先華傻的手藝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市場,退出了捏面人的行列。
2015年,文化部要選一部分民間藝人到澳門進行春節期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當時,身在重慶的譚先華和另一位天津的面人師傅呈現了同臺PK的場景,“我捏的面人摔不壞、不腐爛,最終因為澳門氣候潮濕的原因,文化部選擇了我去澳門。”
那15天的藝術交流,讓譚先華感到整個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看來傳承絕不能少。”
帶“重慶火鍋”面塑圖震驚墨西哥人
在譚先華看來,要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教會更多的人捏面人。
譚先華的妻子、女兒和干女兒都跟著他學會了捏面人。相比之下,譚先華捏古典人物比較在行,而妻子、女兒和干女兒捏卡通人物和小動物就比他強很多。
“你看著關公是我捏的,我的心里有關公提青龍偃月刀的場景和印象,所以捏出來的關公面色紅潤、神態各方面都比較符合我的想法。但是我捏卡通人物就不行。”譚師傅笑著說,這也算是自己的一個短板。
從初中開始跟著譚先華學捏面人的女兒更喜歡動畫片里的那些人物:小黃人、皮卡丘、宮崎駿筆下的龍貓、企鵝、豬豬俠、兔斯基……一個個成品看上去栩栩如生,用手輕輕捏一下,甚至能夠感受到微彈,“這就是一般玩具比不了的,這樣的微彈,仿佛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
怎么樣才能捏出神形兼備的面人兒呢?譚師傅也不避諱,直接把記者當作小孩子一樣教了起來。
“你看,這個熊貓是不是憨態可掬?要想捏好它,重點掌握的是圓、水滴和線條。圓就是身子,腦殼和身子都是圓的,水滴就是它的眼睛、耳朵、手和腳,線條就在它的嘴巴上,能把這些掌握好了,做一只熊貓并不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盡如此。
“那我捏朵玫瑰花是不是要簡單一些?”記者疑問。
“我教了不少高職的學生,他們也這么想,最后發現,玫瑰花比熊貓難太多,花瓣的厚薄就很難掌握,掌握不好捏出來的玫瑰花就沒有線條美。”譚師傅又讓記者覺得捏面人太難。
正因為有這些基礎的訓練,2013年受文化部邀請,作為民間藝人譚師傅捏出72行部分工作場景:重慶火鍋、彈棉花等,并將“重慶火鍋”的面塑作品拍成圖片帶到墨西哥。在墨西哥一個星期的擺攤時間里,當地的外國人對手工制作的面人迷戀得不得了,文化館一位官員的母親和兒子免費給自己當翻譯,引發了當地人學捏面人的風潮。2015年面塑《重慶火鍋》被重慶市文化委收藏。
作為重慶面塑代表性傳承人,目前,譚先華已經多次到土耳其、德國、墨西哥、哈沙克斯坦、英國等國家進行對外文化交流。
如今每周要給上10多節課
被評為非遺傳承人,譚先華的任務不止是把這門技術保留下來,還需要通過他來發揚光大。
本周二下午,譚先華前往渝中區金馬小學教孩子們捏面人,星期三妻子到恒大雅苑小學,按照這個順序排下來,幾乎一個星期要給10多所學校的孩子們上課。
給孩子們上課是譚先華最喜歡的事情。
“最開始教孩子們捏小鳥,鳥兒要掛在繩子上就要打結,結果我發現,不少三年級的孩子都不會打結,問他們為啥不會?結果發現,孩子們為了不打結,都穿搭扣鞋。”生活技能的退化讓譚師傅感到焦慮,“動手能力強,才能學習強,才能是全方位的多能人才啊。”
于是,從打結開始到和面,從塑形開始到造型,這些以前連鞋帶都系不來的孩子,越來越喜歡捏面人。一些不愿意思考數學的孩子,逐步通過對面人形狀的思索轉移到數學題的思索上去,“有的人也許認為玩會影響學習,但這樣動手能力很強的玩,是和學習相互促進的。”這也是這些年面人能夠進入小學成為興趣課的主要原因。
譚師傅也逐漸把自己的面人從木棍支撐的小人兒變成了藝術品:關公、五虎將、劉備、西游記、hello Kitty、青蛙、龍貓……面人捏好以后,刷上桐油,這樣保存起來,就算是20年也不會壞。
希望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
不上課的時候,譚先華要到位于南山的壹華里市集擺攤,這個以“譚氏面塑”為主的小攤,集合了不少面塑作品。
反映八仙得道的一尊面塑作品,算是譚先華的鎮店之寶,如果不用手捏,一定不知道這是面團捏的。在一座仙氣四溢的仙山上,八仙姿態各異,有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躺著,有的在吹笛子,有的打著盤腿,有的扇著扇子,看上去真是得道成仙,好不愜意。
喜歡古代文化故事的譚先華還曾經捏過一個“姜太公釣魚”的面人,作為民間藝人到博鰲展示中國文化時,被一位與會的外國友人買走,“因為她也很喜歡中國文化,對姜太公釣魚更是迷得不得了。”
在譚師傅壹華里市集的店里有一尊同樣的“姜太公釣魚”面塑,面塑面色紅潤、五官清晰、神形兼備,許多認識譚師傅的鄰居都說,這個人哪里是姜太公,分明就是譚先華自己,“他愛好捏面人,把自己都捏到人物中去了。”鄰居小劉說。
隨著面人被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喜愛,譚先華也有自己的想法,今后會多渠道推廣重慶面人,讓這樣具有重慶特色的面人,能夠走出國門,以文化的方式,影響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
對話:
多面手最終選擇做面塑
寫不行,做東西還行。
這是譚先華對自己的定義,要去參加工匠杯選拔,給自己寫一點見解,譚師傅都覺得困難,畢竟從小讀書不是自己的強項,但要說做東西,他底氣很足。
石匠、木匠、泥水匠、服裝裁剪師、理發匠……譚師傅做過的工作,每一件都對手上功夫有極高的考驗。
在從事面塑之前,譚師傅是工作室裁縫,那會兒,電視臺主持人的衣服會送到解放碑來做,而自己就在做衣服的地方負責一些具體的工作,“打衣服,不能打回頭針,那是大忌。”說起多年前的行當,譚師傅依然爛熟于心。
譚師傅也有許多遺憾,這些年,時代在發展,面塑作為養家糊口的行當已經不可能,所以,才有了后來把面塑做成工藝品的想法,但他更希望的是,在時代進步的同時,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還能被時代接納和保留。
“如今,我女兒已經傳承了我的手藝,相信到她的手上推廣出去的面塑,又將是另外一個不同的場景。”譚師傅若有所思地說。
我們也相信,面塑這些非遺傳承,終將被時代賦予更新的意義,被保留、被發揚。
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