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精神,是重慶的主流文化精神,是重慶城市文化的靈魂。10月29日,新編話劇《紅巖魂》在重慶群星劇院首演,將近兩個小時的精彩演出,紅巖精神再次折服了我。《紅巖魂》獨特的表達方式,讓紅巖英烈們走下神壇,還原于一種真實,從生活的真實到藝術的真實。真實之處最感人,讓觀眾們情動之處悄聲泣。
真實采訪
我們說,紅巖精神的內核,包括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執著追求;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革命先輩為國家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
紅巖魂 海報
歷來,紅巖精神都比較“高大上”,那些英烈們高不可攀,讓人感到泰山仰止,我們不能觸其項背。在渣滓洞集中營,在白公館,人們走過冰冷的牢房,看那些冰冷的刑具,讀那些歪歪扭扭的詩行,有人會問:這些都是真的嗎?因為,這里的一切,無法還原英烈們究竟在怎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成為英烈,在怎樣的斗爭中,成為英雄。
紅巖精神形成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中心,重慶。那些抗戰的“神劇”污染了人們的視野,對斗爭的殘酷性和復雜性,有的缺乏認識和判斷。所以,對渣滓洞、白公館里的斗爭,心生疑惑。但是,這里鮮活的實物場景,應該讓人不容置疑其血雨腥風的過往歲月,冰冷的刑具和牢房,告訴我們事實就是那么殘酷。多年來,在冰冷的鐐銬中起舞的英雄們,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非人折磨和苦難?他們總結和提交給黨組織的最后財富究竟是什么?
可恥的叛徒
《紅巖魂》以女大學生小周為了完成畢業論文,采訪“11·27”大屠殺的幸存者“張爺爺”為引子,以“張爺爺”的回憶,以鮮血和教訓總結提煉出來的《獄中八條》產生經過,串聯起整個劇情。生動的畫面,交織的情感,殘酷的斗爭,矛盾的沖突......水有源,事有因,循序漸進講述了一出悲壯的英雄贊歌,講述了一出備忘錄,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
親歷、親見、親聞,大學生小周的采訪,張爺爺的講述的故事和回憶,奠定了話劇《紅巖魂》的真實基礎包括先烈們生活的真實,也包含話劇《紅巖魂》藝術的真實。
溫情故事
在長篇小說《紅巖》中,在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中,在現代京劇《江姐》中,紅巖故事都是那么的冷,那么的殘酷,斗爭的血雨腥風當然無可厚非,創作需要也無可厚非,在痛恨反動派的同時,觀眾、讀者、民眾,對英烈們敬仰有加。親情、友情、愛情也那么的高俊。比如江姐與丈夫的感情,強壓的悲痛;比如小蘿卜頭在獄中的上竄下聯,膽識過人;比如陳然的黑牢詩篇,慷慨激昂......而反面人物,都是可憎的,比如那些叛徒、獄卒、劊子手,他們面目猥瑣、猙獰,性格兇狠、殘暴,對比十分強烈。充分顯示出共產黨員都是鋼鐵鑄成的銅墻鐵壁,而反動派都是摧枯拉朽的。這種對比和藝術感染力,對于在和平年代出生,在民主的、自由的、和諧的社會環境中長大的青年,他們沒有任何斗爭的經歷和見識,對這些自然產生懷疑,也是情理之中的。
小蘿卜頭學文化
而藝術的魅力,在于打動當下的讀者。在過去的故事中找到當下的現實意義。
話劇《紅巖魂》恰好做到了這一點。5個溫情故事,生活化的故事構架和情節,反派人物與正面人物的戲份旗鼓相當,這一點完全沖破了以往任何藝術形式展現紅巖精神的框架。陳然、劉國鋕、王樸、江竹筠、小蘿卜頭五位英烈,他們的故事樸質而真實。
陳然的細心周全,在家里印刷《挺進報》,妹妹竟然不知道。可見當時斗爭環境的復雜,故事溫情而真實。
劉國鋕有好的家庭出生,但他為什么寧愿死,也不在變節文書上簽字,他為什么面對現實的“美好生活”,還要選擇革命的道路,還要選擇革命的信仰呢?這很好地回答了共產黨人的信仰、理想、初心,遠非一般意義上的“美好生活”,而是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未來。
新編話劇《紅巖魂》人物譜
王樸及其母親的故事,更加感人。革命不但有革命者的參與,更有民眾的參與。王樸母親的故事,正是民心之所在,是人民的選擇。入黨誓詞,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式或者程序,而是一個從態度,到選擇,到最終決定的過程。這是對黨發自肺腑的深刻認識。
《紅巖魂》中,江姐的從容、鎮定、堅強,更能體現革命者坦然面對的睿智和篤定,革命者對信仰的堅守。
小蘿卜頭太可愛了。可愛的讓人心疼。棺材里盛著的“自由”,蝴蝶放飛的自由,遠比劊子手們的徒刑拷打,更撻閥人的靈魂。
這五個故事,溫情脈脈中,蘊含著跌宕起伏的革命斗爭。比起“窮兇極惡”、“歇斯底里”的臉譜化刻畫矛盾交織來凸顯英雄形象,《紅巖魂》通過人性和人心的較量,塑造了革命者的英雄群像,他們的青春、熱血、信仰和忠誠,偌大的精神力量,鋪天蓋地滾滾而來。
正反輝映
關于叛徒,蒲志高的形象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非常深刻地烙在了讀者和觀眾的心上。
但是,新編話劇《紅巖魂》拋開過去成熟的藝術形象,真實大膽地揭示了當時中共重慶市委兩位領導人——劉國定和涂孝文叛變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個敢于突破的大膽選擇。諱疾忌醫,或者遮羞擋丑,文學藝術作品很少敢于揭露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墮落腐化,其實,革命征途上的艱難選擇,堅持恒定,正是當下應該深刻反思的。
獄中八條
信仰,是點亮人生航向的火苗,也是照亮前進方向的燈塔。以往的革命題材,大多著墨于正面人物的展現,《紅巖魂》正視歷史,以史為鏡。把“獄中八條”搬上舞臺,把劉國定和涂孝文叛變的心路歷程搬上舞臺,通過青年群像和變節者的正反對照,有很強的現實觀照意義,警醒作用明顯,加強黨性教育,時刻都需要。
特別是涂孝文萎縮于燈柱之下的靈魂,黯淡無光。變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違規違紀,節,是操守,是修為,是骨脊。這種舞臺藝術效果,讓多少人望而生怯。觀眾甚至于一個鄙視的眼光也不愿留給這樣的人物形象,任由他在刺目的光柱之下,癱了下去,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震撼著觀眾。
重溫這“獄中八條”,事隔50多年,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條,仿佛就是針對今天的現實而寫的。白色恐怖時期,考驗革命者的是生死關、毒刑拷打關、威逼利誘關。和平年代考驗共產黨員的是名利關、權力關、情色關。意志薄弱者過不了這些“關”,在生死考驗面前,叛徒要顯露原形;身處“花花世界”,腐敗分子要打敗仗;腐敗分子也是黨和人民的“叛徒”。
真實之處最感人,《紅巖魂形象報告展演》曾經感動過多少人,根據這個報告,新編話劇《紅巖魂》把厚重的革命現實題材還原為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英雄,他們的生活、愛情、理想、追求、信仰......也讓觀眾看到了共產黨人不斷前行的道路上,荊棘遍布。“獄中八條”披瀝赤誠的訴說,是漫漫長路的提點明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圖片均由李華提供)
作者簡介
李華,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巴南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巴南區文藝評論家協會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