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城遺址東城門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站在重慶主城北的多功城中,南宋詞人姜夔在《揚州慢·淮左名都》中的這句顯得格外應景。南宋末年,為抵御蒙古軍的入侵,南宋軍民在兩江交匯處、險灘激流旁修建了多座城池,形成一道遙相呼應的防御體系,多功城便是其中之一。合川的釣魚城之所以享譽中外,只因釣魚城之戰為中國古代防御戰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世界歷史的拐點。然而,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在1000多年前的這場戰爭中,這座多功城,與釣魚城成犄角之勢,拱衛著大后方重慶,是釣魚城前線的指揮部。秋天的重慶陰雨綿綿,記者近日特意探訪了這座在兩江新區翠云山頂的風雨中飄搖了800余年的多功城。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 實習生 許美延 文/圖
800余年老城墻
多功城不好找,跟著手機導航,才在一條泥濘支路找到入口。在當地人的指點下繞過一片停車場,從泥濘的道路上循山而上,從鐵絲網一旁的小路上山,沿著石梯蜿蜒而上,七八分鐘后,石砌的城墻出現在眼前。城墻左側有拱形門洞,從門洞旁的標示上才知道,這就是多功城了。
據《巴縣志》記載,多功城在咸淳六年(1270年)間,由朱禩孫任四川安撫制置使時重新修筑,至今已經800多年。站在石梯上遠遠望去,城墻依山而建,方條石整齊堆砌,看起來依舊堅不可摧。走近了看,門洞上方的的三個字由于風化,仔細辨認才認出有“西”“城”二字。一棵黃葛樹從門洞上方的石縫中伸出來,雜草和青苔覆蓋了墻體,似乎在訴說著城墻經歷的歲月。
進深兩米多的門洞里,左右兩側放著長凳,可見時常有人在此歇腳。頭頂上一塊條石,刻著“端明殿大學士大夫四川安撫制置使朱禩孫建”字樣。城門里面,是另一番天地。首先入眼的,便是眼前一棵參天的黃葛樹,從如虬龍盤節的樹根來看,它已是一棵百年老樹,上頭掛著的紅布也昭示著附近百姓對它的敬畏。
環顧四周,草木縱橫、古木交錯。唯一有現代感的,只有城墻內到處立著的藍色警示牌了。左側一堵土墻垮塌了部分,墻體露出大面積泥土,中間方形門洞上“花雨彌天”四個字和兩側對聯清晰可辨。站在門洞外往里觀望,不規則的排列著幾尊菩薩,這是傳說中的翠云寺。
千年翠云寺
在網上查閱翠云寺的資料,它建于1021年,歷史比多功城還要早。然而現在的翠云寺,房屋已經倒塌得差不多,只剩下大殿和背后的十幾間破爛的房屋。門洞的兩扇鐵門敞開,面前瓦房內幾尊菩薩積滿了灰,灰塵撲面,墻角散落著香灰、香紙和碗筷,昔日的雄偉早已蕩然無存。從旁側的通道走進后院,青苔、落葉遍地,破敗不堪,院子中間一棵桂花樹參天,遮擋了部分光線。樹下8個石墩以樹為圓心,圍成一圈,青苔包裹得嚴嚴實實。
兩旁幾間房屋早已廢棄不用,有的已經倒塌,只剩下青色的磚墻和門窗。從窗戶往里打望,只見瓦片和橫梁散落在地,與雜草青苔融為一體,門外的屋檐下堆滿了干枯的樹枝。在這里,記者碰到常年在此的82歲符婆婆,據她介紹,翠云寺傳說是魯班修建的,每天都有幾十個人尋跡而來,有的是來上香拜佛,更多的則是在網上看到信息前來探尋,還有人在這里畫院前那棵黃葛樹。
聽符婆婆說,屋后的天池井神奇得很,千年不枯。以前這一帶的居民都是在這里打水,據說嘉陵江漲水,里面的水還會變黃。記者沿著她指的方向走到屋后,只見天池井水面飄滿了浮萍,并不如傳說中一般清澈透亮。天池井后方,仍可見幾棟倒塌的房屋,僅剩下半闕黃色的泥墻淹沒在雜草叢中。
山城軍事堡壘
翠云寺后面還有一個東城門,相比西城門,這個城門稍微低矮了些,門洞上方的“東城門”三個字看得更清晰。站在城門外放眼四周,四面景色一覽無余?;赝砗蟮碾s草、破敗城墻,再也見不到碉樓和烽火臺的痕跡。
800多年前,蒙古鐵騎南侵,大汗蒙哥親臨合川釣魚城,沒想到卻在這里殞命,南宋也因此續命長達36年。在這場戰爭中,兩江新區的這座多功城,與釣魚城成掎角之勢,拱衛著后方的重慶。據說,從元朝開始,多功城就有一條官道直通釣魚城,來往商賈大多在此歇腳,人流絡繹不絕。很多時候,多功城不像一個軍事堡壘,更像一個繁華市鎮,但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注定它不會平靜。300多年后,張獻忠率軍第三次入川,他命部將劉文秀進攻重慶。劉文秀拿下合川占據多功城后,沒想到被明將曾英偷襲。拿下多功城后曾英以此為大本營,和副手李占春、于大海等展開積極的攻防,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戰時女子中學
每到一定時期,多功城都有它特殊的歷史使命。時光流轉,進入抗日戰爭時期,那時重慶成為全國抗日的大后方,曾經硝煙彌漫的多功城,里面卻是書聲朗朗。原來,昔日的軍事堡壘,成了江北女中的操場。據說,那時的江北女中,是一個頗具今日所謂貴族意味的學校,當年附近幾個縣的達官貴人的女兒都在此念書。學校的設施也頗為考究,禮堂、戲臺、跑道、圖書樓和水池一應俱全。
抗戰結束后,女子中學成為花朝小學。曾在此讀過書的蹇福元今年60多歲,回想起兒時的多功城仍記憶猶新,一邊給記者畫圖展示,一邊問記者這些建筑還在不在。1959年,蹇福元在多功城內讀小學一年級,當時一個年級一兩個班,每個班三四十人。那時,老師都在學校里吃住,除了米要從山下背上去,生活用水都直接從天池井里舀。附近只有這一所小學,花朝村、字藏村甚至葫蘆村的學生都在這里上學,全校師生大概七八百人?!霸鹤永锏墓鸹溥€在不在?”蹇福元問,當時,每到放學時,學生們就在樹下排好隊準備回家。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山下修起學校,多功城內的朗朗讀書聲才逐漸消失。
發掘明代造像
多功城歷史幾經嬗變,在歷史上經歷過怎樣的風云變幻?翠云寺真的如網友所說歷史比多功城還要悠久嗎?為此,記者找到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多功城遺址考古領隊汪偉。
汪偉介紹,去年4月到7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曾對多功城進行為期4個月的考古發掘。通過考古發掘可以證實,多功城建于宋代,咸豐、光緒年間曾兩次對它進行修整維護?!岸喙Τ堑氖挠昧细鷺嬛に嚺c合川釣魚城相似,我們對城墻的夯土進行研究后,可以證實多功城的城墻始建于宋代,然而,現存城墻約為540米左右,大多為清朝修補,宋代的遺跡所剩無幾?!?/p>
對于翠云寺的建造年代,汪偉不敢肯定?!叭ツ辏覀冊诖湓扑绿斐鼐赃叞l掘了幾尊造像,這可以證實它是明代正德年間的。目前所見到的翠云寺的房屋,則是民國時期所建?!蓖魝ミ€透露,“由于多功城的古城墻保存較好,我們還計劃對多功城進行后續的考古發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