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25日晚,當黃梅戲《天仙配》里的經典唱段響起時,重慶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劇場內不少觀眾拍手叫好,席間坐著的吳亞玲也面帶微笑,興致很好。臺上表演的,正是她的得意弟子、黃梅戲青年演員袁媛。
梅花獎得主、黃梅戲名家吳亞玲是應“名家傳戲”匯演活動之邀來渝的。作為傳戲導師之一,她與同為梅花獎藝術家的丈夫、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雙雙現身,為袁媛打氣助陣。接受重慶晨報記者專訪時她表示,戲曲傳承最重要不是技藝,而是藝德。
藝德才是傳承的意義
當晚是“名家傳戲”匯演第四場。云南花燈《開財門》、甬劇《典妻·回家路上》、莆仙戲《李彥明·彥明嫂出路》、錫劇《評雪辨蹤》、黃梅戲《天仙配·路遇》和龍江劇《木蘭傳奇》依次亮相。現場反應來看,袁媛的《天仙配》尤為出彩。
29歲的袁媛身材高挑,扮相秀美,唱腔清麗,一上場便令人眼前一亮。她的恩師吳亞玲,曾是赫赫有名的“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她自己也是黃梅戲領域最年輕的國家一級演員,“名師出高徒”,她們師徒成了最好的詮釋。
“吳老師的《天仙配》是經典,大家都叫她‘黃梅戲仙子’,在教我時她會引導尋找角色中的‘仙氣’,一招一式去把握人物,受益頗多。”袁媛說。對于愛徒的表現,吳亞玲也很欣慰,“袁媛比我女兒還小,對我也很尊敬,她條件好,個頭、形象、嗓音沒得挑,尤其她很虛心努力,在年輕一輩里脫穎而出,是很不錯的接班人。”
說到傳承,吳亞玲的語氣嚴肅起來,“我們這個年齡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的老演員了,傳承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方面是技藝,舞臺經驗,藝術感悟,但我覺得更重要是藝德,有了技藝沒有藝德是不行的,一定是相得益彰的,真正的藝術家要德藝雙馨,這是傳承的意義。”
她強調,對于黃梅戲演員來說,嗓子好是天生基礎,但絕不是全部,“你唱得好,不代表能演得好,演戲是塑造人物第一,再加上演唱、扮相、一招一式,人物怎么塑造?來自你的現實生活,戲曲是全方位的,生活中做人,舞臺上演戲,踏踏實實,才有收獲,戲曲演員一定要懂得,不是你會唱或者拿了獎就可以了,藝德是一生的修行。”
耕耘38年是一種幸運
1980年代,黃梅戲電視劇廣受歡迎,吳亞玲的名字曾經家喻戶曉。她與馬蘭、吳瓊、楊俊、袁枚四位戲校同學因為赴中國香港演出一炮打響,成為紅極一時的“黃梅戲五朵金花”。如今,其他四位已經有了其他發展,她成為至今堅守的唯一一位。
“想想看,從1980年進團至今38年了,近40年沒挪過窩,一直在演戲,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吳亞玲說,黃梅戲語言通俗易懂、唱腔優美,在南北方都有相當廣泛的受眾,她的幸運更在于進入行業的時機,“上世紀80年代正是黃梅戲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一來就有很多機會,開始繁忙的排戲演出,每個人都有自己青春靚麗的時候,我的那段時光留給了舞臺。”
至今仍有戲迷為吳亞玲叫屈,認為她錯過87版《紅樓夢》中林黛玉一角,是今生一大遺憾。原來,當年王扶林導演選角時,曾一眼相中曾在黃梅戲《紅樓夢》中扮演黛玉的吳亞玲,將其視為黛玉的最佳人選之一。考慮到3年周期太長影響演出工作,吳亞玲主動退出,同學袁枚則因襲人一角成名。
“有好多人說你怎么這么傻這么可惜,其實我不覺得,每個人的路都有定數,我覺得自己是屬于舞臺的。”吳亞玲笑說,這么多年她確實拒絕過無數邀請,沒有參演過黃梅戲之外的任何影視劇,“堅守也談不上,我學了這個專業,喜歡這個專業,可能單純是喜歡耕耘這一畝三分地吧。”她停了停,補充道,“而且,我跟蔣建國從進團這幾十年都在一起演出,也是一種很難得的幸福啊。”
她對舞臺是真的熱愛,至今活躍在一線舞臺,重慶之行結束,28號又將飛赴俄羅斯演出。吳亞玲誠懇地說,“我今天還在跟年輕演員講,跟自己工作沖突的時候,從來都要堅持工作第一,院里的一切演出排練都是自己的本分,必須嚴謹認真,不能因為外面看起來更好的機會耽誤本職,放棄一些東西真的可惜嗎?不是的,那邊失去了演出機會,卻在舞臺收獲了觀眾,越來越多觀眾尊重藝術,國家也越發重視,付出與得到,也是一樣的。”
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