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出的一萬件陶瓷作品密密麻麻擺放在展架上,形象全部為禹寬壕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頭像和貍貓為主。記者了解到,這些頭像與貍貓的原型用石膏制作成型,有十幾種尺寸,多種顏色,使用不同手法燒成,表現各種各樣的個性。
禹寬壕介紹,從2014年便開始實施“一萬件禮物”這一藝術項目,一開始就是關于探討人與社會的關系,欲望,矛盾,溝通協作等等課題。禹寬壕認為,觀眾在一萬個作品中只能選擇一件作品本身并不是容易的事,選擇的過程也是人的欲望產生的過程。禹寬壕說,藝術作品作為禮物被帶走之后,觀眾為作品拍照并回贈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有的人不拍也不發,有的人拍很多照片。不同文化、職業、人種的個人,會拍出怎樣的作品,這都是值得期待的部分。”
“在普通大眾眼里,高高在上的藝術是用來仰望的。如何讓藝術走進大眾日常生活,消解藝術與大眾的距離,逐漸成為商業藝術空間踐行的方向。”據主辦方介紹,這是一場拉近藝術與大眾距離、讓大眾感悟東方美學的深刻智慧、觀察人性關系,體驗分享樂趣的親民藝術大展。在為期一個月的展期里,一萬件陶瓷作品將變身為“一萬件禮物”,每位到場觀展的觀眾無需付費,就可自由挑選并帶走一件陶瓷作品。觀眾可將這一件藝術禮物放到自己喜歡的場景拍照,再添加藝術家微信將照片回贈給藝術家,這些照片也將成為藝術家下次展覽的展出素材。借助這種藝術家贈與與觀眾回贈的過程和方式,藝術家和觀眾一起再次讓藝術作品和藝術展覽延長生命周期,煥發全新生命力。
當天,在華遠春風度·江山書院還進行了“消解邊界——參與式藝術與大眾關系”學術探討,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主任、著名藝術家戴雨享;著名雕塑家、四川美術學院陶藝系主任孟福偉;景德鎮陶瓷藝術大學雕塑系副主任邵長宗;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劉玉城等多位國內及本土陶藝藝術家和禹寬壕一起,就“藝術家如何打破人與藝術、藝術家與觀眾、手作與電子的界限,藝術創作如何與大眾產生互動,從而在參與中實現藝術更大的可能性,拓寬藝術展覽的生命周期”等相關課題與現場觀眾進行了分享和深入交流。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2日,免費對大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