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9月27日6時30分訊(記者 陳發源)前不久舉辦的第七屆重慶(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渝北展位上的“匠心”設計,讓觀眾記憶猶新。但關于其創造者卻鮮有所聞。帶著這一疑問,近日,記者來到文園天地藝術館,見到了“匠心”藝術,也是文園天地藝術館的創始人劉建(藝名:龍吟),聽他談細木作的故事,對傳承傳統手工藝的情懷。
“喜歡一門藝術宛如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對它產生了感情,自然就不會那么輕易的放棄。”42歲的劉建二十五年來和他的團隊專注于手里的活計—細木作工藝,讓世人看到了細木作文化這門傳統手藝的獨特魅力,擁有一顆匠心,更擁有一份堅守的情懷。
按清式紫檀文房印章原樣改良的金絲楠木音控盒。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初衷
因家庭影響 自幼受木藝文化熏陶
細木作在明清時期與青花瓷工藝、玉雕、景泰藍工藝等齊名,古時這項工藝專為一些達官顯貴們服務。文園天地藝術館創始人劉建談及入行細木作行業,與自家是手工藝世家息息相關。
劉建說,其父親、爺爺、曾祖父都是當地有名的篾匠,傳統的手藝人,常常看到長輩們為鄰居們編竹席、竹簍、竹編等生活用具。此外,當時不少街坊鄰居也是木作匠人,所以經常會看到一些雕花精美的床及一些木作適用具,非常有感覺,感慨為什么這些會制作得如此精致、漂亮,因此對木作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播下了一顆木作情懷的種子。
雕刻中的修光技法。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劉建的姐姐劉愛民來到北京工作,認識了現在的姐夫袁劍君,而他是清宮造辦處最后一代傳人溫德元的關門弟子,在師父溫德元的精心指導下,出師后便與家人共同成立了修復明清細木作木器的作坊“君馨閣”。
1995年,年僅18歲的劉建來到北京協助姐姐。劉建說,來到北京,除了幫助姐姐管理一些事情以外,自己也參與學習細木作工藝古董家具的鑒定和修復中,親力親為,與其他工人師傅一起學習打磨、木作的修復和傳統工藝的技法,學習到不少細木作知識。
在這期間,劉建也接觸了不少世界頂級木器收藏家、研究者和喜好中國文化的世界名流人物。一次偶然機會,明式家具研究學會會長陳增弼知曉了作坊后,經常帶領學生來到作坊進行體驗教學,劉建也得以學習到許多明清木器細木作的理論知識。
第七屆重慶(國際)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劉建為媒體朋友介紹自己與團隊共同打造的金絲楠云龍紋朝服柜。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堅守
從藝二十余年 傳遞一份情懷
“不斷學習,繼續提升,努力創造是一名細木作藝人要一直秉承的理念。”劉建如是說道。
劉建說,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在不斷學習,為一些大使館進行木器的鑒定和修復,與一些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的交流中,他們也經常會對我們說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保留下來。
1944年,第一本中國明清木器書籍《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出版,這是一位對中國木器文化有著資深研究的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創作出版,以此表達他對中國細木作文化和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尊重。書中一句“愿這古老而崇高的技藝,經受住機械化文明時代的千難萬險而永傳不衰。”一直勉勵劉建整個團隊堅守細木作文化。
明代黃花梨文房箱。記者 陳發源 攝
“北京是文化的中心,它是文化產品的聚集地,是走向全世界的中轉站。”劉建說,自從事細木作文化以來至今,培養了來自山東、河南、河北、湖南等地上萬名工匠,創作出了許多文化產品,遍布全世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世界掀起對中國木器收藏熱,發達國家都在研究探討中國細木作文化的根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均陳列出中國明清時代的木器藏品,鑒定木器的價值,在當時已成最高深的藝術學問。
清代晚期文園天地館藏文物。記者 陳發源 攝
細木作文化木器的盛行,也為劉建帶來了諸多商機,創造出許多以木作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產業,而細木作文化最核心的載體在明清家具上體現尤為明顯。
當記者問,為什么要堅守這個行業?劉建笑說,喜歡一門藝術宛如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對它產生了感情,自然就不會那么輕易的放棄,文化是一個企業的根,家族文化都是需要靠文化來傳承下去,二十多年所創造的成就已經讓自己愛上了細木作文化,無法釋懷。
完成后的云龍大柜局布。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創新
與時俱進 現代化元素融入木器制作
2010年,以古時放置印章印盒的形式結合現代人生活性創意融合而成的中式音控盒制造出爐,看似簡單的木盒子,打開卻是音箱的音控操縱器,這樣的構造也極具現代化,而盒子在用料及做工顯得挑剔而精致。
二十年來,劉建收集了不少具有收藏品質的明清古董家具和許多具有藝術價值的木器收藏品,經手了許多細木作藝術品,保留了制作工藝的原始資料和圖騰。
劉建告訴記者,我一直在思考創意改良的問題,不僅要挖掘木作核心的元素,在設計上要融入工藝和美學元素,要掌握木作文化的靈魂。2002年,其美學啟蒙老師說過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劉建,現在的工匠,連古時的東西仿都仿不好,憑什么去創意。”
現代經劉建改良設計的文房書架、書桌、筆架。記者 陳發源 攝
在劉建看來,創意不能只是簡單進行復刻,現在許多設計美學的專業的學生和老師,他們懂設計,但是不懂木性,不懂木作的靈魂,創作出來的作品就缺乏木性,而許多從事專業古董家具業態的專業性人才,無法突破傳統的制作技藝。
劉建說,為了迎合時代的變化,一直在創作一些符合90后以及00后以木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木作的設計和創意,首先要吃透,要學會復刻,才有水準去改良它。
傳承
將細木作文化帶回重慶 欲打造文創研發中心
“傳統文化就應該延續下去,不能忘卻,不僅要尊重傳統,更要突破傳統。”2014年,劉建攜文園雅藏團隊回歸重慶,成立西南地區首家以純正細木作文化為支撐核心的文化藝術體驗中心——文園天地藝術館。
文園復刻清代中堂家具。記者 陳發源 攝
劉建說,文園天地藝術館已收藏明清細木作典藏類作品5000余件,將這些富有歷史文化的老物件的活力呈現開來,一點一點將木作文化進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細木作文化,非常有意義。
采訪中劉建透露,預計在2019年,文園團隊將著手努力成立細木作文化博物館,在館內開設細木作體驗課程,讓更多喜歡木作文化的朋友,能夠親身體驗木作文化的制作、繪圖,引領巴渝地區一些年輕人進入細木作文化產業,學習細木作技藝傳承與創意等,能夠親力感受到木作內在的靈魂,后續還將著作出版一些細木作文化的專業書籍。
文園天地藝術館內一覽。記者 陳發源 攝
談及未來,劉建說還將打造一個細木作文化研發中心,把重慶當成細木作文化的孵化基地,將細木作技藝與重慶本土文化相結合,通過研發中心設計、創作的文創產品,運用“互聯網+”等模式進行推廣,普及于民,廣及于世界。真正做到文化輸出與文化自信。
目前文園天地細木作技藝,已申報渝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正在積極申報競選首屆重慶文化旅游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