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9月12日15時20分訊 (通訊員 戚萬凱)巴南區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個、市級非遺項目11個、區級非遺項目56個。近年來,巴南十分重視非遺文化傳承,實行“三結合”等措施保護、挖掘和弘揚非遺文化。
一是“往上走”與“往下走”相結合。一方面組織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往上展示。8月12日,木洞山歌傳承人就參加了《星光大道》節目錄制,演唱木洞山歌及“跳石昆詞”《渝調》等,讓全國觀眾感受巴南傳統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多次組織市區文藝工作深入接龍、木洞、跳石、東泉等地采風搜集素材,推出車燈《山娃背媽》等精品節目。近日,區音樂工作者深入采風后創作了30多首接地氣有特色的歌曲,并召開音樂新作改稿會進一步打磨作品。
二是“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將外國朋友請進來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今年5月主辦為期3個月的2018“我在重慶學非遺”活動,來自俄羅斯、意大利、哈薩克斯坦、越南、孟加拉國等8國218名青年來到巴南,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小觀梆鼓舞、姜家舞龍等4項非遺項目10余位傳承人對其集中傳習,并開展“我在重慶學非遺”成果展示活動,8國外國友人和巴南非遺傳承人登臺,獻上精品非遺節目。另一方面有計劃組織非遺文化到海(境)外交流。8月26日至9月2日,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參加2018感知重慶·美國日本友城行活動亮相美國西雅圖、明尼阿波利斯、紐約3座城市,向世界友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當地民眾大飽眼福。
三是“高大上”與“麻辣燙”相結合。一方面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理論研究,組織開展研討百余次,編印出版《巴文化研究—巴南非遺集成》《木洞山歌》《姜家舞龍》《接龍民間文化論文選》等理論專著,其中《接龍吹打樂》獲重慶市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另一方面建立木洞山歌藝術團、木洞山歌少兒藝術團、接龍鎮機關女子吹打樂隊等傳承隊伍數百支近萬人,創建全國第一個非遺保護傳承人培養中職教學班——“接龍民間藝術專業班”,制發《關于加強非遺傳承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編印《接龍吹打》《木洞山歌》等三套特色文化教材1.2萬冊,在全區93所中小學校全面傳承,強化隊伍傳承鏈。開展“麻雀藝評”基層文藝評論活動,鑒評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姜家舞龍等,提升文藝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