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9月9日19時30分訊 (記者 吳軍 見習記者 劉思然) 打得了鐵、拉得動纖,叫賣過香煙、當過碼頭搬運工......今(9)日下午,首屆魯獎獲得者、中國詩壇宿將張新泉攜新書《張新泉的詩》亮相重慶南岸大眾書局,分享他從鐵匠到魯獎詩人的傳奇人生。
分享會現場。見習記者 劉思然 攝
打鐵鑄“文火” 張新泉吟唱自己的詩意人生
抗日戰爭的艱難年頭,張新泉出生在富順縣一個經濟富庶的書香家庭。在他十六歲那年,因一些變故,家庭經濟一落千丈,自己也因私辦小報被逼輟學。爾后的一段漫長歲月,張新泉當過纖夫、船工、鐵匠、劇團樂手、文學編輯、編審,他一步一步地靠自己的才華、苦斗和忍耐,實現了一次使自己“浴火重生”的“鳳凰涅槃”。“目前為止,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導致自己在知識面上有所欠缺。”雖然后來走上了文學道路,但對于初中輟學的經歷,他還是難以釋然。
在工廠打鐵那六年,直接影響了張新泉以后的人生軌跡。“有一天,工廠里開來幾輛大卡車,運來很多書。很多都是新書,用來打紙漿。讓我非常興奮、震撼,我也迎來一生中最激動的時刻之一。”得益于看管人員的善意,張新泉從卡車上“刨”了幾麻袋書。
傅天琳分享體會。見習記者 劉思然 攝
從此,開始了他“幸福得不得了”的讀書生活。“我打鐵是在上午,下午和晚上是屬于我自己讀書的時間。先把自己洗干凈,把書拿出來。左邊開水,右邊鍋盔,中間是書。我的幸福生活就來了。”
隨著書越讀越多,張新泉又結識了附近的愛書人,“我們就一直交換書看。就這樣,我一邊當鐵匠,一邊認真讀了6年書。”
有了這期間打下的文學基礎,加上張新泉的卓異天賦,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出版《野水》《人生在世》《情歌為你而唱》《宿命與微笑》《鳥落民間》《張新泉詩選》《好刀》等10部詩集。其中,詩集《鳥落民間》于1998年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分享會現場。郭琳 攝
“我進入文壇幾十年了,像張新泉這樣有如此藝術氣質的詩人十分罕見。”本次分享會學術主持、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李元勝在分享會上一開口便贊道。張新泉隨即搖頭謙虛說:“沒有、沒有。”他坦誠道:“獲得首屆魯獎的詩集《鳥落民間》是偶然創作,今天的新書《張新泉的詩》也是一個偶然。四川文藝出版社曾兩次咨詢我是否有興趣出書,考慮到自己樹立的目標沒完成、詩寫得還不夠好,所以一開始我是拒絕的。但確實經不住他們多次邀請,我才決定發布新書。”
張新泉雖然享譽詩壇幾十年,但從不舉辦新書發布會。他破例攜新詩集《張新泉的詩》來到重慶舉辦分享會,是受李元勝的誠摯邀請,同時,也因為他對重慶這座城市的好感,“重慶是個好地方,山青水秀、兩江環繞,是一座值得期待的城市,是一個能出大作家、大詩人的地方。”
娜夜分享體會。見習記者 劉思然 攝
詩歌述生命 三魯獎得主共品《張新泉的詩》
據了解,《張新泉的詩》是張新泉近十年的詩作結集,收錄詩歌一百多首,分上下兩輯,由吉狄馬加作序。
初次品讀張新泉的這本詩集,李元勝從晚上十點一直讀到凌晨兩點半,他越讀感覺越有味道。“詩句里體現了大量張老晚年生活的經驗,其中不乏火葬場、骨灰盒等常人極力避諱的詞語,語言幽默又帶著一種平靜。”
“我對自己這幾十年的作品是不滿意的,尤其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我創作時愈感孤獨,但是我不避諱自己老了。當我得知我可以辦理老年人免費交通卡時,我第一時間就去辦理了,每次刷完卡聽到車上響亮的“老年卡”提示音,我感覺非常舒服,但其他老人就不想周圍人知道他們老了,拒絕使用老年人卡。”張新泉認為一個人不應該怕老,而是要提前想到死亡,最好是年輕時候就能從自己的人生起點想到終點,“所以書中出現的晚年生活經驗,我可以很自然的表達出來,因為我能直視它,去勇敢面對它。”
傅天琳、張新泉、娜夜、李元勝合影。郭琳 攝
“我與新泉不需要用過多的語言來交流,因為我們的人生經歷確實太過相似。他打鐵時,我在挖土;他在富順文化館工作時,我在北碚區文化館;他這是第一次開新書發布會,而我是一次也沒開過;他剛才提到自己主動去辦老年卡,我在一本書里也寫到了老年卡。”當代女詩人、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詩歌獎獲得者傅天琳親到現場為自己的老大哥加油鼓勁,對于張新泉新書她沒有做過多評價,她只希望老大哥能保重身體,隨性而活。
一聽說張新泉要在重慶舉辦分享會,女詩人、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娜夜專程從上海趕來,對于張新泉,她無比尊敬。“這么多年讀張老的詩歌,最喜歡的是他越寫越開闊的生命意識。”她認為,一個詩人,最重要的是不懼怕未來,“我經常會思考張老提到的死亡這個問題。品張老的詩歌時,我學到比詩歌本身更值得尊敬的就是我們對生命真誠的思考。”
最后,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詩人劉清泉,作家郭琳等嘉賓輪番上臺,朗誦《張新泉的詩》片段。
新書發布會后,張新泉欣然接受邀請,入駐重慶客戶端鳴家。
合影留念。郭琳 攝
張新泉簡介:
張新泉,居成都,1941年出生。他初中輟學,做過苦力纖夫、碼頭搬運工、鐵匠、劇團樂手、文工團創作員、地方刊物編輯。1984年后,歷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編輯、編輯室主任,《星星》詩刊副主編、常務副主編、編審。
曾選編《中國新詩選》《臺島現代鄉愁詩選》,執編《中國·星星四十年詩選》等。創作出版《野水》《人生在世》《情歌為你而唱》《宿命與微笑》《鳥落民間》《張新泉詩選》《好刀》等10部詩集。作品3次獲四川省文學獎,詩集《鳥落民間》于1998年獲首屆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