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坡古道遺址上的橋洞。 渝中區文管所供圖
雷家坡古道遺址周邊現場。
雷家坡古道遺址位置
雷家坡古道遺址修復后效果圖。
????民謠“南紀門,菜籃子,涌出涌進”,說的就是重慶的古城門南紀門。這道城門原來專門“管著”重慶城的菜籃子,每天各色各樣的人們挑著菜筐,從這道城門進進出出,為重慶老百姓的餐桌供應著色香俱全的新鮮原材料。
????去年,有消息說,在渝中區長濱路雷家坡立交橋附近,發現了南紀門的古城門遺址。那里真的是南紀門嗎?昨天,市文物局專家表示,這個門洞樣的遺址并不是南紀門的古城門,而是清代重慶城雷家坡古道的一處橋洞。
????渝中區文管所最新消息稱,雷家坡古道遺址的修復工作即將啟動,這個山城建筑藝術的“活化石”,將重現在人們眼前。
????“長得”像城門,但并非南紀門
????一塊塊青色的條石,整整齊齊地碼放而起,條石中間,白色灰漿勾勒的石縫清晰可見。半圓形的石洞上,一步步石梯沿著山勢順勢而上。
????因為“長得”很像城門,又地處南紀門附近,這個石洞曾經被認為就是殘存至今的南紀門古城門。
????可是,經過專家一年多的考證,最終證實,這個石洞是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重慶母城雷家坡古道遺址上的一處橋洞。
????渝中區文管所負責人說,經過他們的實地勘測,這條古道遺址由券拱橋梁和石塔跺構成。其中,券拱橋梁為條石砌筑、白灰勾縫的一券一拱式。
????整個古道遺址通寬11.4米,高4.6米,立面呈拱形的橋洞寬4.6米,高3.2米,進深0.8米。
????目前,古道的石塔跺還殘存23級,部分被現代橋梁堡坎疊壓,單級進深0.3米,高0.22米。
????“雷家坡古道遺址具有晚清時期的建筑特征,并且具有典型重慶山地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了本地材料資源,采用拱形結構,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為重慶地區晚清建筑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更是彰顯山城建筑藝術的‘活化石’。”
????這處古道遺址為什么能夠完好地保存到現在?專家表示,雷家坡古道遺址拱形結構部分采用條石全丁砌筑方式,運用了縱長方形、橫長方形、近正方形的石材。其中縱長方形石材居多,橫長方形石材次之,近正方形石材較少,保證了道路的穩固,也因此得以在百余年的風雨中被保留了下來。
????清代人們乘船渡江的交通要道
????雖然石洞最終被證實不是南紀門的古城門,但它和南紀門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專家表示,這條古道,其實就是清代連通南紀門城門內外的道路:住在城里的老百姓,喜歡從這里前往江邊的碼頭,坐船渡江去對岸踏青游樂。
????早年的南紀門為重慶的水上門戶之一,碼頭建在彎曲的石階梯下,主要接納來自長江上游的船只,這些船只給重慶城帶來糧食、蔬菜、瓜果、木柴和其他農副產品。
????碼頭區由東至西有四條街,分別為寶善寺街、柴碼頭街、豬行街、南紀門正街。為方便客商,街上有轎行、力行和個體搬運工。河街居民多從事與水運有關的職業。
????南紀門又是老城主要的陸上通道,連接前往川西各縣的陸路。城外一帶的河灘,因其散居著勤勞的菜農,枯水期在河灘沙壩種菜為生,故被稱為菜園壩。
????這條古道上,當年還有著別樣的風情。渝中區文管所負責人介紹,重慶宰牛場最先集中在南岸海棠溪江邊,那里通川黔公路,接收貴州菜牛,后來遷至南紀門內川倒拐。因此,每天有數以十計的牛群浩浩蕩蕩通過南紀門,在牛倌驅趕下,倒也規行矩步,“無有亂行者”,成為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同時,南紀門碼頭還是市民踏青娛樂的通道。每年冬春之交,長江進入枯水期,江邊石梁露出水面,與珊瑚壩相連。滿城學子、仕女紛紛順著這條古道前去踏青,有的人在壩上跑馬,有的人在壩上野炊,有的人在壩上放風箏,有的人在積水潭撈蝌蚪……其樂融融。
????古道將原址原貌重現世間
????歷經百年歲月,又遭受近現代建筑的疊壓,雷家坡古道不可避免地“受傷”了。近日,我市文物專家將聯手為它治療“傷情”,讓這條清代的古道再現昔日風貌。
????通過對雷家坡古道遺址的實地勘查,文物修復專家們發現,從目前的保存狀態來看,古道已經不能正常使用。墻體坍塌缺失、風化侵蝕、傾斜加建嚴重。
????“如果不加以保護,古道將面臨垮塌的危險。”文物修復專家表示,由于遺址周邊沉降開裂嚴重,他們將在原址保護的情況下,對危及結構安全的墻體條石構件進行部分更換,同時劃定保護區。
????就地保護修復,將遵循保留原有結構方式,采用原有施工工藝,使用原有建筑材料的“三原原則”。修復結束之后的雷家坡古道遺址將與原有道路風格、高度保持一致。
????在條石原件安裝前,文物修復專家們將進行外觀及強度檢測,對殘缺的部分進行修補,對破損、開裂的各構件按原件尺寸、用料、工藝加筑補齊。
????雷家坡古道遺址的修復,將為重慶再增一處具有濃重歷史文化色彩的新景點。
????新聞鏈接>>
????南紀門得名源自
????《詩經·小雅·四月》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南紀門地處重慶古城的南面,南臨長江、位置靠西,大城門外有甕城拱護,是重慶城區靠長江一線最西處的一道城門。據民國《巴縣志》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從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直至南紀門,沿長江江岸城區,一條大道上,各行各業的商家店鋪,鱗次櫛比,連街逶迤,多達1478家。
????那時,從朝天門一路走來,經過鬧市商業長街,到達南紀門算是走到了盡頭,離出重慶城也就不遠了。
????南紀門之得名,并非全按地理方位,而是經過一番咬文嚼字,窮經閱典,這才最后厘定的。
????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是個武夫,卻也讀過書,或許聽取了讀書人的意見,最終取《詩經·小雅·四月》中“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詩意,將重慶城南西盡頭的這道城門,取名為南紀門。
????坐北朝南,直面長江,南紀門既是水上門戶也通陸路,順著城外河灣還有一片寬闊平坦的沙灘。江對面有樵坪山,城岸邊經雷家坡、石板坡、燕喜洞古棧道可直達菜園壩,沿途也是一片山岡。江南江北,山峰對峙,蒼翠掩映,一道屏障,天然渾成,故而南紀門大城主城門上,特地大書四字:南屏擁翠。
????位于城南西盡頭的南紀門,城內的豪門巨賈不少,最為顯赫的首推韓家大院和文家大院。韓家大院主人韓成,自康熙三十九年出任重慶鎮總兵以來官運亨通,去世后被追贈為都督,光宗耀祖。文家大院是座頗具規模的明清古建筑,至今還保留有一條“文家院”街,使人遙想其當年之輝煌。南紀門有條小道名水溝巷,上世紀初,巴渝著名學者教授、教育家兼有“儒醫”美稱的文伯魯老先生,就出生在這里。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翁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