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7月3日22時45分訊(記者 趙玲)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充分發揮傳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培養專業的隊伍,促進非遺保護多層次多渠道傳播,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承辦的“201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符雷出席開班儀式并致辭。
????非遺傳播:打造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
????“今年的6月9號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全國各省市媒體對非遺工作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多形式的宣傳報道,媒體傳播工作成效顯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打造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來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讓中華傳統文化展現永久魅力?!拔幕吐糜尾糠沁z司副司長王晨陽對非遺的保護傳播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要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專門成立了傳播處,希望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入到非遺保護的工作中,形成人人傳承非遺文化的美好局面?!?/p>
????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符雷表示,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截止目前,網上發布的有關非遺的宣傳報道共計47萬余條,網民參與轉發的新聞信息多達178.5萬條。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的開局之年,符雷對參加此次研修班的所有學員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把握我國非遺價值的文化影響力;其次,把握信息技術飛速傳播中的格局;第三、把握文化生產力和現代網絡傳播力的有效結合?!彼M蠹艺湎Т舜螌W習機會,互相深度交流探討,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非遺的保護與傳播做得更好。
????重新解讀《公約》 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三個基礎文件的定義、主要內容和精神進行了詳細解讀,讓大家回顧《公約》,重新理解《公約》。
????同時,針對媒體傳播,非遺保護、非遺傳承中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胺沁z是活態的,具有包容性、代表性、以社區為基礎,要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鼓勵媒體促進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培育社會凝聚力、可持續發展和預防沖突手段重要性的認識,而非只注重其美學或娛樂方面,鼓勵媒體在提高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和表達形式多樣性的認識方面做出貢獻,特別是通過制作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專題節目和產品?!碧貏e強調,媒體人在非遺傳播中切忌使用不當用詞及對非遺的不正確表述。
????新媒體時代下 非遺文化傳播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新媒體助力非遺文化傳播,實現非遺傳播創新的“效“與”度“?
????中國的新媒體發展之快,已經引領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指出,在新媒體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播要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皞鹘y媒體人要具有互聯網思維,認清自己的媒體優勢,利用其專業的內容優勢、專業優勢、公信力優勢,與新媒體的客觀真實、超文本性、信息海量、即時交互、娛樂性強等優勢一起,彼此各展所長、避其所短、相互助益。“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紅也講道,非遺傳播創新要注意提升傳播效果并把握住傳播尺度。
????據悉,本次研修班將持續三天,就我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案例、認識非遺傳播的重要意義、開展非遺傳播的主要方式、非遺媒體傳播、非遺影視傳播、非遺普及傳播等主題開展集中授課、案例分享、主旨論壇、專題沙龍,讓學員們真正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劉延平,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等也將出席此次研修班。來自中央媒體代表,網絡媒體和新媒體代表,各地非遺保護工作者和從事非遺傳播的媒體從業人員,機關直屬單位代表近100人參加了此次研修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