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藝網6月12日10時33分訊(記者 吳思佳)用蠶絲在絲綢上作出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鳥、雄鷹、老虎你可曾見過?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場活動?第三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上,來自奉節的一種蠶絲畫,讓淘寶商家和市民大開眼界。
????當淘寶與圍觀者正訝異于傳神的工藝而嘖嘖稱奇并詢問價格時,卻被另一個事實弄懵了——參展商說,我們也還沒還想好到底該定多少價,只是想來會上交流看看。
????還有這種參展商?記者決定一探究竟。沒錯,這就是——奉節縣非遺傳承項目夔門蠶絲畫。
????參展者是一對來自奉節的夫妻。男子姓賀,在奉節一家電力公司就職,父親賀永清是這項技藝的第四代傳人,妻子袁祚平,師承公公,是這項技術的第五代傳人,習藝至今,已有20余年。
????蠶絲畫:別具一格的工藝品
????說起來,蠶絲畫在奉節一帶頗有歷史淵源。1890年,當地的裁縫匠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在衣服上鋪花綴字,賀隆魁等人大膽創作,把附在布匹上的平面蠶絲畫分離出來,運用扎、塑、貼等工藝手法,配上無光紡紡布山水畫作背景,鑲入古畫的畫軸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蠶絲畫工藝品。
????由此,這種不同于中國畫、油畫、板畫等繪畫作品的蠶絲畫,逐漸發展成為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獨立工藝美術品。
????記者現場看到,展出的10來幅蠶絲畫里,如五百羅漢、雄鷹、花鳥等畫作造型逼真、顏色層次分明。傳承人袁祚平告訴記者,這些造型,均是一絲一線、歷經數月完成。
????一絲一線 靜心堅守20年
????“目前,全國范圍內就我們在做蠶絲畫。”蠶絲畫第五代傳承人袁祚平平靜地對記者說。
????由于生性喜靜,此前又做過針繡,1994年,袁祚平跟隨公公賀永清學習蠶絲畫。這一學,就堅持了20多年。她把每天分割成兩部分,半天工作,半天創作。“我非常喜歡這門藝術,不管再忙,也不會放棄。”
????制作工藝上,她會先將蠶繭煮熟后剝繭抽絲,再用染料上色。用一張紙上白描好要作的畫,再用調好比例的膠水,在絲綢畫布上,將上好色的蠶絲用鑷子一根一根粘上去,最后將畫封存裝裱,一幅作品的創作過程至少花費3個月。
????這種畫會否掉色掉絲?袁祚平指著由他師傅制作的蠶絲畫《釋迦牟尼佛像》說,“在適宜的溫度下,不與空氣中的濕氣以及灰塵接觸,畫作至少能保存20年不褪色。制作完成的蠶絲畫線條流暢,在不同的光線下,可以看見蠶絲散發著自然的光澤,十分精致?!?/p>
????《鐘馗神威》是袁祚平創作的第一幅人物畫,于2011年獲得三屆重慶市工藝美術展優秀獎,這幅作品也讓她獲得了重慶市工藝美術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的稱號。
????“近年來,她的工藝有所進步,除了用絲非??b密外,顏色也更加清晰,更有層次感。” 袁祚平的丈夫賀先生補充說。
????創新傳承 夫妻倆有了好主意
????為什么沒有標價?賀先生說,因為蠶絲畫確實是用時間、精力、心血與經驗在堆積。所以他們一直也沒有把它作為一項商業項目來操作,只是熟識朋友間的一種饋贈。但是近期與奉節縣文化委及與相關企業的溝通,結合奉節白帝城等旅游資源的稼接,讓他們萌生了一個做旅游商品的主意。參加本次博覽會,很多商家和市民的興趣,更加堅定了他們的想法。
????另一方面,作為蠶絲畫第五代傳承人的袁祚平也在思考,如何將這項非遺進行傳承,并與現代結合創新,創作出符合年輕人審美的作品?!皡⒓舆@次博覽會讓我們收獲很多,得到了專業人士的指點,這次回去后,想將創作的作品做成mini版,裝進畫框,方便攜帶、贈送。還可以在斜挎包上作畫,做成文創產品,更加適合年輕人群。”夫妻倆表示。
????如今,袁祚平已有跟隨她學藝8年之久的2名愛徒——她的妹妹及小侄女。袁祚平希望她們能順利出師,讓她們把蠶絲畫制作技藝傳承并發揚下去。
????袁祚平的另一個心愿,則集中在一幅蠶絲畫《臨摹明代吳彬五百羅漢圖》上,這是她的師傅之前制作的一件作品,原想完成五百羅漢,但由于幾年前的一次生病,只完成了 “其一”,此后師傅身體不好,不能繼續,“接著師傅的手藝,我有信心把這五百羅漢的畫做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