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城市氣質。第1眼TV-華龍網策劃推出《渝見文化三千年》主題宣傳,系統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觸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脈,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
榮昌,古稱“昌州”。
戰國時期,榮昌便是巴國屬地。唐乾元元年(758年)始建昌元縣,并成為昌州府州治所在地。明洪武六年(1373年)12月,取“繁榮昌盛”之意,得名榮昌。
明代的“天下第一清官”
渝西風光,千年榮昌。
作為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榮昌擁有夏布、陶器、折扇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榮昌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萬靈古鎮不可或缺。源遠流長的瀨溪河,孕育了明代“天下第一清官”喻茂堅。
萬靈古鎮原名路孔古鎮,明清時期因鹽運興盛而繁榮。明清老街的青石板路向前延伸,承載著古鎮的滄桑歲月。
萬靈古鎮的文化需要慢慢品,爾雅書院就是如此。

1549年,瀨溪河畔的小鎮,走來一位布衣葛巾的老人。因為喜歡這里的石上流泉,墟里炊煙,老人決定在此處建一所書院, “以詩書課后生”,教導族人和鄉鄰的孩子。
這位老人就是明朝中期的刑部尚書,被隆慶皇帝贊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喻茂堅。
喻茂堅,明重慶府榮昌縣(今重慶市榮昌區)人,歷任安徽銅陵知縣、浙江臨海知縣、福建道監察御史、陜西巡按、大理寺卿、刑部左侍郎等職,官至刑部尚書。
喻茂堅為官清廉,辦案公正。他一生中審結過的許多大案、要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奉旨查辦楚愍王朱顯榕之庶長子朱英燿弒父一案。
朱英燿罪當獲死,而嘉靖皇帝念及親情企望從輕發落,喻茂堅冒死上疏力爭。最終,嘉靖采納了他的建議。當時,世人稱喻茂堅“漢庭老吏、當代法家”,真正體現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治精神。
優良家風教子孫兩行正路
?在嘉靖朝政荒廢、奸臣當道的后期,喻茂堅漸失信任,心灰意冷。1549年,厭倦了朝堂之上的明爭暗斗,喻茂堅告病隱退。這位當官三十八載、位列七卿的刑部尚書,還鄉時竟“囊無百金”。
重慶市榮昌區國學研究會會長吳洪說,喻茂堅回鄉后,一直想“以詩書課后生”,但這個愿望直到十年以后才實現,因為他實在太過清貧,根本拿不出建一座書院的銀兩。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喻茂堅以喻氏族人出資修建宗祠剩余些微銀錢,購入書院用地,因缺乏資金,只能修建了一座竹籬茅舍的簡陋書院,命名為“爾雅書院”。“爾雅”是中國第一部字辭書,“爾”為“近”之意,“雅”為“正”之意,“爾雅”即接近雅正之言,該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用書,在文字訓詁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年,喻茂堅85歲,親手為書院寫下一副對聯,上聯是“衍祖宗一脈真傳克忠克孝”,下聯為“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此后,喻茂堅閉戶“以詩書課后生”。經過數年不辭辛勞的教授,在喻茂堅九十一歲高齡的時候,子孫后輩中已經有十八人相繼考取舉人以上的功名。嘉靖帝下旨特恩嘉獎喻茂堅,三次派出欽差大臣到榮昌慰問喻茂堅,并由朝廷出資,為他重修尚書府和爾雅書院以及其他相應建筑。如今爾雅書院門樓部分的建筑,便是從明朝嘉靖時期留存下來的。
喻茂堅創建爾雅書院以來,后輩子孫繁盛,秉承“克忠克孝、惟讀惟耕”的家風精神,賢者輩出。比如,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喻權域,錢學森的第一助手、火箭專家喻顯果等,忠于國家、無私奉獻。
爾雅書院傳承著優良家風
瑯瑯的書聲伴著淙淙的河水,流過400多年的漫長時光。

由喻茂堅建立的書院,至今佇立在榮昌萬靈古鎮,時有學習國學的孩子來到這里,讀書習字,尋找遺落在歷史深處的優良家風傳統。
目前,爾雅書院是榮昌區國學研究會的下屬書院、榮昌社科普及基地,長期為來到書院參觀學習的游客和師生們講解喻茂堅家風文化故事、榮昌黨史人物故事、榮昌歷史文化名人故事等,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和交流活動,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文明,鑄造中國品格,促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在川渝地區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天春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