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德奉
華鎣山,是重慶的英雄山,中國革命時期,川東游擊隊就活動在這里,小說《紅巖》中“雙槍老太婆”的原型就是其中的革命者之一。而今,華鎣山的腹地,正在進行著西渝高鐵的安康至重慶段建設,位于合川三匯鎮的“合川東隧道”工程正在有序的施工中。
今年“五一”假期剛過,即五月七日,重慶市散文學會一行7人,來到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二分部的合川高鐵施工工地,對重點建設工程進行文學調研。陪同我們調研的是二分部黨支部書記趙傳忠,他帶領我們參觀了合川東隧道施工工地、必豐廟特大橋施工工地、大型構件配套集散中心、水泥智能拌和站、鋼筋智能加工中心、自動化污水處理站、智能建造指揮中心。讓我們深受感動的是,在如此眾多的施工現場,卻沒有見著多少施工工人,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有一些少量的專業人員,正在操作電腦和一些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各種設備都在有序的作業之中。沒有工地的喧囂,少有機器的轟鳴,也感受不到曾經在影視作品所能見到的轟轟烈烈現場,更沒有塵土飛揚、道路泥濘、工棚破爛景象。陪同調研的趙書記告訴我們:“現在的高鐵站前施工,一切都是科技化、智能化、規范化、標準化。合川東隧道工程是西渝線上的控制性工程,建設的智能化水平都很高。”“站前施工”就是鐵路建設的土建工程,這是我后來才知道的。
我們一行乘坐了施工人員的三輛私人小車,戴上安全帽,進入了“合川東隧道”施工現場。只見洞內干凈整潔,無一雜物。路面平整,如行駛在機場跑道。洞體光滑整齊,無需修補完善。洞體兩側臨時照明的淡黃色燈光直向深處延展,與隧道十分協調的弧形藍光有如幻影般向我們迎來,一種地心奇幻之旅的感覺直上心頭。如此的場景與我們行駛在高速公路的隧道沒有區別,我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拍下這難得一見的工地。在我的想象中,隧道工地應該是地面高低不平,腳下塵土滿地,四周空氣污濁,隨處噪音不息,行走難、呼吸難、說話交流難。
到了隧道作業面,機械正在作業,經過二分部副經理李洪寶的介紹,我們才知道這是去年引進的掘進支護一體機組,是當前最為先進的智能化掘進支護設備。
是的,我們正欣賞著這只有兩個人操作的大型機械,而且他們都不是像過去的機械操作那樣,一個個、一次次、一處處,瞄準物體對象,用手掌搬動操作桿和方向盤。而是用手指,輕輕點擊數字顯示屏,一切都在自動、精準、靈活地施工作業中。
開挖的雙臂伸在最前面,面向大山的肌體,一會在前端,一會在上方,一會在左邊,一會又移動到右壁,最后臂手著地,向著懷里清理渣土。遇著石頭就打孔、破碎,遇到泥土就直接開挖,我們看著機械手臂勤奮作業,輕松自如,不知疲倦,一點也感覺不到勞累。
與此同時,出渣鏟車穿過一體機組下方空間,靠近前方,一有渣土,及時清理。既便于智能開挖,又便于后續噴漿,更能保證施工場地干凈整潔。
一旦洞體達到標準,噴漿手臂緊隨其后,用力向掌子面噴射水泥砂漿,讓其迅速固定。而且這個噴漿手還有一定的智力水平,何處多噴?何處少噴?厚薄程度?都會根據石質、土質隨時調節,自動達到施工要求。
噴漿完成,緊接著就是洞體支護,這是保證施工安全、洞體穩定的重要環節。這樣的支護也是自動性操作,即將已經預制好的折疊拱架,通過中立架臂、左右架臂,三臂同步發力,平穩送至前方,然后自動錨桿固定,并達到方位準確、架體平整等技術標準。
掘進支護一體機組,還可以自動行走,不用人力推動。還可借助傳感器,實現行走糾偏。支護拱架安裝過程中,不僅準確無誤,還有記憶功能,隨時把控施工狀態。整個機組行走、施工、記憶,全都使用北斗衛星定位,達到方位精準。
位于掘進支護一體機組后方,還有一臺配套的施工機械,正在與它配套作業,即前方開挖、噴漿、出渣、安裝拱架、錨桿固定、機械作業所產生的塵土,都讓它伸出長長的、靈活的臂手,如幽靈般在空中游動,噴灑出清新的水霧,及時地將塵土吸收到霧中,與水霧一起灑落地面。再加上新風管道加持,潔凈施工空間,作業工人不曾滿面灰塵、滿身泥土、表情難忍的樣子,如現代工廠的藍領般精神飽滿。
調研中有一位重慶市散文學會的副會長,他叫袁勇,對掘進支護一體機組的施工表現贊不絕口,他說:“現代智能施工機械十分發達,在石質極為破碎的Ⅴ、Ⅴ+級圍巖施工,單口月開挖支護突破80米,比我們20年前的施工進度提高了二到三倍,智能的力量值得贊許。”袁勇是一位老鐵道兵,后來是一位鐵路工程建設的領導干部,對項目施工深有體會。
在掘進支護一體機組的后面,還緊隨著一臺自行式移動棧橋,約有一米多高,長達百余米,寬約兩米,由堅挺的鋼板焊接而成。經過專業人員的介紹,才知道這不僅有科技含量,還有管理智慧。這十余噸的機械可以自行移動,此處任務完成后,可以通過操作系統向前向后行走。棧橋結構設計科學,恰好可以讓出渣鏟車安全通過,不高不低,不長不短,不寬不窄,是隧道施工的量身定制。管理者總有戰勝困難的科學思維,設計和建造這樣的棧橋,其目的在于水泥地面澆筑后,出渣鏟車可能通過棧橋繼續作業,一點也不影響前方正常施工,若等水泥地面自行凝固,就會浪費許多施工時間。是的,眼前的自行式移動棧橋,長長的伏臥在剛剛澆筑的水泥地面上,一動不動,一言不發,只是等待,隨時讓出渣鏟車從背脊重重通過。
還有一個龐大的拱形施工機械,正佇立我們面前,它與洞體一樣高大,許多工程機械都可以從它下方自由行走。此時正緊貼在洞體的兩邊和上方,我們得抬頭仰望。作業人員說這叫智能數字化二襯臺車,就是澆筑最外一層厚度達數十厘米水泥的智能機械。按照施工流程,這臺智能化的設備正處于休息狀態,等待前方的進度給他提供任務。特別是通過專業人員自信而輕松的介紹,也讓我們接受到一種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激情共振。他說,這個二襯臺車,智能化程度很高,處于當下前沿,可通過液位顯示、入模溫度監測、拱項灌滿提醒以及報警、澆筑過程實時可視、施工數據記錄存儲傳輸等功能,有效實現二襯澆筑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效率提升。
在二襯臺車的前邊,有一排長長的約一米高加工好了的鋼筋,交叉著如X符號等距離排列,下方也有數十厘米的鋼筋站立著,整整齊齊地被澆筑的水泥固定。施工人員說這就是隧道最外一層澆筑水泥加固所用的鋼筋,這上邊還要連接一層與拱體一致的鋼筋網架,形成一個閉環,目前沒有安裝。我問,這些鋼筋為什么這樣整齊,陪同調研的副經理李洪寶說:“現在的施工精確度要求高,為了達到鋼筋加工的精準度,我們研制并使用了一種叫‘鋼筋定位卡具’的工具,它可以把我們所需要的每一根鋼筋,固定到每一個精確的位置,而不是像過去人工捆扎那樣,相對隨意,難以精準。位于洞體頂部和兩邊的鋼筋網架,我們也是通過加工中心,用標準化的模具,科技化的操作,一次成形后送到隧道安裝。”后來,我們在鋼筋加工中心見到了科技賦能的加工場景,一個近千平方米的大型鋼筋加工中心,只有幾個工人操作,他們正在通過機器剪裁鋼筋、變形鋼筋、捆扎鋼筋,加工鐵路施工所用的鐵籠、鐵網、鐵柵等,然后統一送達施工現場,實現鋼筋加工制作標準化、精細化、裝配化。純粹靠人力手工,臨時加工,就地制作的歷史已經成為記憶。
調研中我們看到了整齊、光滑、平整、細膩的水泥澆筑成品,它們把隧道筑就得堅固、挺拔,精氣神十足,有如一個剛強的巨人,深藏在華鎣山的腹地。趙書記告訴我們,這是他們的科研成果之一,他們發揮共產黨員、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專業工人的積極性,配合相關研究機構,開展了“早強高性能噴射混凝土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對不同需要早強的摻和料、外加劑,分階段開展室內外試驗,持續優化噴混配合的比例、工藝工法,提出了早強噴射混凝土材料選擇、配合比設計,細化了施工、養護等關鍵技術和標準,大幅度降低了澆筑過程中的回彈量,減少了噴射過程中的混凝土掉塊,特別是加快了混凝土的凝固時間和提升了綜合強度。還為此制定了標準和質量驗收辦法,對節約工程投資、工藝工法改進發揮了很好作用,獲得了西昆公司的綠牌獎勵。
在隧道工地的不遠處,有三個規范標準的水泥拌和站,只見一車車拌和成品,通過灌車向工地進發,而不見這里有工人勞作,不見塵土飛揚,不見機器、石碴、水泥拌和噪聲,一切都在“靜音”中進行。我們到了控制大廳,只見一個小伙子,穿著藍色工作服,端坐在電腦操作臺前,一臺寬大的技術性電腦擺放在正前方,眼睛盯著顯示屏幕,鼠標握在右手中,鼠標點隨時在顯示屏上移動,這是他在拌和水泥。我有些驚訝!曾經數十人的體力勞動,經他輕輕一點鼠標就能完成,有點難以想象。左右兩邊還各有一臺監控電腦,顯示出工廠各個環節的工作狀態。我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智能化水泥拌和,工作人員卻說,這樣的技術已經運用多年,只是一般性工地使用少,可見高鐵建設隊伍對于重大工程建設中智能的重視。
在隧道工地口的建造指揮中心,還有襯砌鋼筋定位卡具、馬凳筋定位工裝、環向盲管固定工裝、防水板熱溶墊圈卡具、隧道仰拱排水系統固定工裝、鎖腳錨桿(錨管)定位器、連接板與拱架對中裝置等一些小發明成果展示,這些全由鋼筋、鐵塊制作而成的工具,雖然我們沒能直接體驗其科學操作,也不能直接感受到他們有多么高的技術含量,但從這些工具的命名和使用功能,就能見其對作業精度、作業效率的深度思考,就能見其對工作的認真態度。是的,現在的工人都是年輕人,都是高學歷的人才,哪怕他們處于勞動強度相對較高的施工一線,也不忘通過科學的作業提升施工的質量和速度。
在施工現場,我們沒有見到二分部的經理曹元均,他在外參加會議。我電話采訪過曹經理,咨詢相關的專業問題,一是項目的管理上有什么樣的智能手段,二是合川東隧道工程為什么是控制性工程。電話結束后,我對他們的智能化施工,尤其是控制性重點工程的施工,更感敬佩。
曹經理說:“現在的高鐵施工,大量運用智能科技,他只是當代科技發達的一個縮影,比如智能化施工技術、高精度施工技術、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技術、綠色低碳施工技術、安全保障技術、創新施工技術、監測驗收技術、智能管理技術等。你們所見到的只是眾多的施工技術中的一部分,特別是盾構機施工技術,還不適合于這樣的工程。從管理的角度,合川東隧道施工過程中已經使用了自動化監測系統,他通過機器視覺自動化監控量測,可以連續性對施工效果和質量進行監測、數據傳輸、信息保存,更便于我們及時修改和施工完善。同時,這些數據同步傳輸到上級管理機構,上級也能及時監管。就是你們所見到的水泥拌和數據,這只是一個單一項目,他的數據也是同步上傳。施工完畢后,還要進行綜合性驗收,而這樣的驗收,只需要一臺自動監測車,全程行走一遍,就能檢測出水泥的強度、鋼筋的質量、地質處理的科學程度、隧道功能的合格度。”
他還說:“合川東隧道工程之所以是控制性工程,是因為這個項目的地質極為復雜,山體里有巖溶、巖溶水、采空區、瓦斯有害氣體、滑坡、軟巖大變形、順層偏壓,特別是隧底還存在上拱和軟巖側鼓變形的風險。我們的工地下方,還有已經建成的襄渝鐵路、渝廣高速,既要技術處理,還要科學施工。我要解釋的是軟巖變形、軟巖側鼓、隧底上拱,這是鐵路建設的專業術語,就是這樣的地質容易變形,甚至塌方,施工難度極大。順層偏壓,就是與施工隧道相對平行的地質層,特別是一些穩定性較差的地質,這也會給我們增加許多施工難度。不過,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在勘測設計時就已經發現,在施工過程中也有前期預警,有備而待,應對有法。特別是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讓我們充滿信心,工程質量完全可以得到保證,目前合川東隧道工程已經完成80%,可以按期完工。”
寫作此稿時,我反復打開通話錄音,似乎聽到了這聲音就在施工現場,似乎這聲音就來自魏魏華鎣,似乎這聲音從中國高鐵建設的每一個工地發出。
2025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