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照亮教育原野的星辰——對話《大教學論》
2025-06-03 09:37:12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 劉又靜

當十七世紀的歐洲深陷宗教戰(zhàn)爭的泥淖,知識的壁壘森嚴如鐵幕之時,捷克流亡學者夸美紐斯卻在顛沛中以如椽巨筆,為人類文明刻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大教學論》。它超越了單純的教學法指南,是一部飽含人文光輝的教育民主宣言,一套系統(tǒng)化的教育學理論奠基之作。《大教學論》的思想如破曉的晨星,穿越近四個世紀的時空塵埃,也未曾減弱其光芒,反而在知識爆炸但價值迷失的當下,愈發(fā)清晰地映照著教育的本質與人類前行的方向。  

圖片1

 

破土而出:兒童是“最珍貴的種子”

十七世紀的歐洲,教育如同貴族庭院里精心修剪的盆景,僅供少數人賞玩,普通民眾難以觸及。然而,夸美紐斯猶如一位先知,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呼聲:“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凡是生而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這是教育平等的吶喊,令我們想到孔子的“有教無類”的精神智慧。夸美紐斯痛斥當時的教育如同冷酷的篩子,任由平民智慧如沙粒般流失,只留下精英階層的幻影。在他眼中,教育是普照萬物的陽光,沒有階級的藩籬,唯有生命對知識的渴望。這種“泛智”理想,似黑暗中燃燒的一束火把,照亮了現代教育全民化的道路,至今仍在我們追求教育公平的漫長征途上熠熠生輝。  

夸美紐斯不僅僅是一位吶喊者,更是一位偉大的建筑師。他繪制了從“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學校”到“大學”的全程教育藍圖,為不同年齡、不同稟賦的“種子”鋪設成長的階梯。他首創(chuàng)班級授課制,將“星星之火”凝聚為燎原之勢,釋放知識傳播的效能,使教育從貴族書齋走向平民廣場。這一結構化構想,為混沌的教育世界廓清秩序之河,其河床輪廓至今仍是現代學校制度的基石。    

尤為珍貴的是,夸美紐斯視兒童為“上帝最珍貴的種子”“兒童是反映謙遜、仁慈與美德的鏡子。”他反對“逼迫烏鴉去唱夜鶯的歌”,痛斥機械灌輸,提倡“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宛如在凍土中埋下人文主義的種子,最終在盧梭、裴斯泰洛齊等思想家的澆灌下,長成尊重個性的參天大樹。夸美紐斯孕育的兒童中心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反思教育異化的精神源泉。  

生命生長:讓學習“成為心靈的盛宴”

夸美紐斯將教學比喻為園藝,將教師比作深諳自然韻律的園丁。他深刻洞察到知識習得如生命的生長: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教育須依循“由近及遠、由簡至繁”的認知模式,不可急躁地揠苗助長,如今填鴨式的灌輸與超前式的學習,恰是對這一韻律的背離,導致知識根基不穩(wěn)。     

夸美紐斯的育人智慧更閃耀于對感官體驗的尊重。“知識的開端永遠來自感官。”他主張兒童先學會觀察天、地、橡樹和山毛櫸。這并非簡單的具象教學,而是揭示認知的真理:抽象概念需扎根具象經驗的沃土,理論之花必在實踐枝頭綻放。如達·芬奇通過解剖飛鳥才能構思飛行器一樣,夸美紐斯提出的直觀性原則,為理解搭建了感官橋梁。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這一原則仍是抵抗知識浮泛的利器。  

夸美紐斯深知“興趣是求知的自然引力”,學習需如游戲般“來得容易,來得愉快”。字里行間,我們聽見他的叮囑:“不要讓學生視學習為苦役,而要成心靈的盛宴。”他的《世界圖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兒童看圖識字的課本,該書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被譽為“兒童插圖書的始祖”。夸美紐斯主張以好奇心、成就感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這一思想與當代心流理論遙相輝映,即當求知成為智力的舞蹈之時,知識便幻化為生命翱翔的羽翼,引領著學生飛向更加廣闊的天空。 

靈魂之錨:播種“內在和平與外在和諧” 

夸美紐斯教育宏圖的頂點絕非智識累積。他勾勒的終極坐標是培養(yǎng)有學問、有德行、有虔信的人,在他構建的全人教育金字塔中,知識為基,道德為身,以對宇宙秩序的信仰為燈。他認為,學校應是“人性的工坊”,鍛造整全人格。這一呼喚,在功利教育喧囂、育人本質日益模糊的當下愈顯珍貴,提醒我們勿忘立德樹人的初心。  

在被長達三十年的戰(zhàn)爭所撕裂的歐洲,夸美紐斯的思想浸透對和平的渴望。他將泛愛精神植入教育血脈,主張學校成為培育理解的苗圃,讓不同背景的青年“如同一棵樹上的果實般共生”。教育更需播種“內在和平與外在和諧”的種子。這種對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在全球合作與沖突并存的今日,閃耀著先知般的光輝,當今世界亟需的是能夠構建知識共同體的教育場域。  

這本書最深邃的回響在于對教育本質的剖釋: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滿容器,而在于點燃心靈的燈火;教師是舉明燈的引路人,使命在于照亮而非取代。這種對主體性的尊重,在技術理性膨脹的時代背景下,讓教育升華為靈魂的對話與生命的共鳴,恰如迷霧中的燈塔,指引我們回歸教育的原點——喚醒獨一無二的生命。  

《大教學論》如一座由教育民主、教學藝術、人文精神鑄就的豐碑。聆聽夸美紐斯“把光明帶給全人類”的箴言,我們在閱讀中不僅致敬經典,更參與一場關于人性尊嚴的對話。在信息奔涌而意義稀缺的新時代,它的“泛智”之光與“泛愛”之暖,恰似為我們指明方向的航標:真正的教育既要深植大地,培育理性之花,更要仰望星空,守護靈魂之根。這正是《大教學論》之所以能穿越幾百年的漫長歲月,依然震撼人心、啟迪智慧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