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生而為師的責任——對話《活在課堂里》
2025-05-30 17:24:08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譚丹

“上好每一堂課,成為一名好教師,過好自己的課堂生活”,這是每一位教師人生之路的目標。如何成為一名好教師呢?翻開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的《活在課堂里》,感受作者獨特的教育情懷和教學熱情。他以學者底蘊與師者情懷,為我們徐徐展開課堂教學的長卷——粉筆勾勒的昨日課堂存留著教育本真的模樣,智慧激蕩的現代課堂見證著教改創新的足跡,而那些關于未來課堂的暢想,正勾勒著教育的無限可能。該書提醒我們:一名好教師應該把生命獻給教育事業的真正場域——課堂,每個平凡的課堂,都是教師以整個生命去耕耘的精神原鄉,是獻給教育事業的莊嚴儀式。

科學與藝術是教育的一雙翅膀

教育是一項科學與藝術交融的育人工程。在具體實踐中,科學屬性保障教育效率與質量,藝術屬性賦予教育溫度與活力,二者的有機融合才能實現有效的育人效果。

教育首先是一門科學。在李政濤教授看來,科學的課堂設計是教學質量的基石。科學的課堂應該怎樣生成呢?教師應該以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為基,設計好每一堂課,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總設計師”。精心設計科學課堂需做好兩件事:

一是以工匠精神打磨教學設計。教師既要做傳統課堂的掘井人,汲取千年教育智慧中的活水,又要做國際視野的瞭望者,以開放的胸襟兼收并蓄各國先進經驗,更要做時代浪潮的沖浪者,主動擁抱數字化教學變革,讓課堂始終葆有面向未來的生命力。

二是以科學思維深耕教學規律。既要把握學生認知發展的普遍規律,又要洞悉學科育人的特殊邏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或審辯式思維,讓科學素養從學生的思維中生長出來。

在全球化語境下,傳統教育范式既需經歷理性思辨下的揚棄與承襲,更需在跨文化對話中構建多維參照系。域外教育理念的異質性啟示,當以批判性視角完成知識譜系的重構,進而實現教育現代性的本土化轉化。

教育還是一門藝術,教育是科學嚴謹的邏輯推演,更是充滿溫度的生命對話。作為一門精微的藝術,教育的本質恰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種藝術性既需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法則,更需建構在科學認知與技藝錘煉的雙重維度之上。

李教授認為“愛學生,是課堂的終極命令”,“愛學生”即是課堂的一大藝術——一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二是要“全身心地灌注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心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溫暖每一個學生;三是要給足學生安全感,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到自在。一個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教育的藝術性還體現在記錄上,記錄下自己所教授的每一節課,正如李教授所言,“通過寫作,雕刻屬于自身的‘教育時光’”。寫作之于課堂不僅僅在于記錄,更在于反思,讓寫作成為教師的基本技能,不斷鍛造自己的寫作基本功,從而在在課堂方寸間書寫師生的生命詩篇。

教與學是師生成長的雙向奔赴

教育從來不是獨奏,而是師生共譜的交響。課堂應該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無論是法國的“新共同基礎”的課堂,還是芬蘭的卓越且平等的課堂,亦或是席明納式的德國課堂……無不在詮釋著同一個真理:真正的課堂,必是師生雙向奔赴的共振。回望我國傳統課堂,曾非常強調教師的教,而弱化了學生的學,變革的浪潮正將課堂推向更深層的覺醒——教與學同樣重要,既需各美其美,更要美美與共。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呢?李政濤教授認為 “真正的互動,是雙方共同的主動,一方主動,另一方被動,不是真正地互動”。

首先,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共同進步的,即所謂“教學相長”。正如《禮記》中所記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長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銘記于內心的知識以及學習方法。

其次,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共同生成作品。正如李政濤所言,“教學就是即興創作”;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出即興靈動的課堂。陶行知最初實行“小先生制”的時候,就發現學生互教容易導致知識偏差,后來在一步步試錯中建立了“教學做合一”的反饋機制。

教師和學生是平等互動的關系。作者在書中寫道:“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雙向互動式的愛,是在師生之間流動的愛,只有流動、可互動的愛,才能在師生之間擦出愛的火花,才能用教師生的愛,來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愛,這才是具有生長性的愛。”教師應該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給予理性且積極的評價,將生命的熱情與關愛傾注到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唯有雙向流通,才能逐漸走向細水流深。

課堂是教師生命綻放的絢麗舞臺

作者在教師發展的課堂一章中談到:“當課堂來到你的面前,這是一種生命的轉向:從此,課堂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課堂就是每一個教師的生命。正如書中所寫“課堂與你的情感聯結起來,與你的想象聯系起來,與你全部的生命融通起來,聯結、聯系和融通的程度,不僅決定了你未來課堂的廣度和深度,也決定了你人生的廣度與深度。”

課堂應該是有情感的課堂。你要教給學生的并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人性的溫度。如語文教師教給學生的并不僅僅是一篇篇課文,還教會他們在閱讀中建立屬于自己的情感世界,讓他們在寫作中逐漸學會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數學教師教會學生的不單單是算數和幾何,還讓他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學會運用理性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各個學科的生命性,讓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結,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內涵。

課堂應該是傳授方法的課堂。包括學會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最根本的能力,不是展現擁有某種知識的能力,而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教師的真正使命是教會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歷史老師教會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生物老師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直觀感受生物世界,地理老師通過地理知識講解,讓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工具感受地質的奇妙變化……

課堂價值最終指向育人目標。正如我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發展學生素養、浸潤學生品格,將自己的生命熱情全部奉獻給課堂,幫助他們在課堂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生命的成長和升華,將其培養成為成熟而完整的未來社會之主人。

教師的使命在課堂,同時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在這一曲名為課堂的樂曲中,“你覺察到自己生而為人的使命,生而為師的責任,生而為課的命運”,在課堂內外把課堂的價值充分挖掘并展現出來。

合上這本《活在課堂里》,我們從中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用他的筆,為讀者描繪了理想的課堂、設計的課堂、傳統的課堂、世界的課堂、科學的課堂、未來的課堂以及教師發展的課堂,從各個角度闡釋了他對于課堂、教育的終極叩問,讓人深刻體悟到教師的責任之重大、使命之深遠。“教師之生命的獨特,就在于與課堂的交匯”,這也就是本書的獨特價值所在——為了每一個生命的跳動、獻給每一個真正把生命獻給課堂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