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見文化三千年|永川:板橋老街 留住時光的記憶
2025-05-29 11:20:01 來源:重慶文藝網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城市氣質。第1眼TV-華龍網策劃推出《渝見文化三千年》主題宣傳,系統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觸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脈,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

留住老街鄉愁記憶

渝西風光,有板橋。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永川板橋建街開市。因街道多為木板橋,故稱“板橋”。

板橋的建筑富有特色,以明清穿斗結構的瓦房為主,其中,風雨廊街尤為亮眼,與大足鐵山老街、涪陵大順老街并稱為“川東廊檐老街”三大絕品。

板橋風雨廊街寬10米、長約999米,落雨不淋雨、陽天好遮陽。兩側民居,沿一條中軸線,對稱分布。中間1米寬間隙用于屋面排水和采光,間隙下方的地面是寬0.8米、深0.6米的排水溝,用于自然排水。

歷經滄桑,時光老去。

板橋老街承載著鄉愁記憶,歷經300年風雨,建筑依然保存完好,成為研究川東古建筑學者眼中的珍稀樣本。

板橋老街的民居大多是前店后作坊,廊檐結構為川東特色的穿透梁架法式,用于支撐梁架的柱頭為磚石結構,多為青磚壘砌,部分磚柱為定燒的圓形磚,十分罕見和獨特,反映出當年居民的富庶。

銜板橋老街之名,板橋鎮榮獲“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村落”稱號。

2021年,板橋鎮建成板橋博物館。這是渝西首個鎮級博物館,分為紅色記憶館、歷史文化館、民風民俗館,集中展示了漢代以來的板橋歷史文化。

留住紅色文化記憶

每逢趕場天,是板橋老街最熱鬧的時候。

在老街的石板路旁,有一棟西式小洋樓,在“中國風”的建筑中頗為搶眼。

這座小洋樓建于1924年,當時稱為“勸學所”。后來分為兩個單位,左邊為郵電所,右邊為會春堂藥鋪。

1925年,永川的學生黨員、團員返鄉,在板橋勸學所傳播先進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在板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8年,地下黨組織在板橋勸學所成立“中共板橋區委員會”,凝聚起解放板橋的重要力量。

2019年,板橋勸學所舊址被命名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板橋鎮政府利用原板橋郵政所老建筑,建成板橋紅色記憶館。陳舊的老物件和發黃的照片,打開了歲月的閘門,翻開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通過圖片展示、實物展陳、視頻播放等方式,再現早期板橋鎮地下黨組織革命活動和廉政故事,傳承革命精神,庚續紅色基因。

留住歷史文化記憶

一條老街,訴說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板橋歷史文化館,珍藏著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以來的重要文物70余件,包括宋代崖墓、元代墓葬、老街文化等內容,展示明清時期的建筑構件、木雕、石雕、古床等物品。

“高洞子崖墓雕刻”是板橋最具特色的市級文保單位。主墓墓門左右兩側若柱形門對,下部點綴以蓮花紋飾,上部飾以獸首,左柱刻“山山水水重重復”,右柱刻“子子孫孫世世賢”。據專家考證,該聯是中國迄今為止歷史最久、保存最好的“第一聯”。

琳瑯滿目的珍貴文物,比如康熙字典,宋代、漢代瓷碗,明代三彩陶枕等,通過藝術呈現,繽紛多彩,留住歷史文化的記憶,成為板橋不可多得的文化風景線。

留住民風民俗記憶

板橋民風古樸,在民風民俗館,獨具特色的非遺在山水之間傳承。其中,起源于清末的泥鰍燈舞遠近聞名。

板橋是傳統農業經濟生產地區,水資源豐富,適合泥鰍生長繁殖。泥鰍能疏松土壤、提供養分,有助于農作物生長,素有“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和“水中人參”之美譽。

每逢新春之際,人們寄予來年興旺,將泥鰍燈高掛在自家大門上方,并書寫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魚躍龍門”等文字和圖案。

后來,民間藝人將泥鰍“游、轉、翻、鉆”等場景和各種魚類形象塑造成各種燈形,將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對節日的祝福融入舞蹈之中。常見動作有魚游水、上穿水、下穿水、魚鉆洞、魚翻身、魚回頭、魚團身、魚沖灘等,舞出了板橋男子的勇敢勤勞,板橋女人的美麗多情和孩子們的健康快樂的美好愿景,展現了板橋人民勤勞純樸、追求幸福、追求快樂、積極向上的昂揚風貌,受到廣大觀眾稱贊。

每逢春節初一、十五晚上,板橋的群眾組成泥鰍燈隊伍,在鑼鼓聲中給大家拜年,以求吉祥如意,榮華富貴。

2013年,板橋鎮創作編排大型音樂泥鰍燈舞蹈《人勤春來早》,在永川區“一鎮一品”展演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參加2014年永川春晚的匯報演出。在參加重慶市第六屆鄉村文藝匯演中,榮獲舞蹈類比賽二等獎。

2019年,板橋泥鰍燈成為區級非遺品牌。

小小的泥鰍燈舞,在燈火絢爛之間,點亮了板橋的百年繁華。成為永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璀璨明珠。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天春 肖順財

相關鏈接:

渝見文化三千年|黔江:站在恐龍脊背上蓄勢待發

渝見文化三千年|濯水古鎮:“天理良心”立天地

渝見文化三千年|黔江土家十三寨:歌從山中來 飄過青山外

渝見文化三千年|武隆:留住烏江記憶 “三十而立”走向世界

渝見文化三千年|梁平:悠悠古道前世今生 打造交旅融合新IP

渝見文化三千年|大足鯉魚燈舞:光影之中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