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古琴大師吳釗來渝解讀經典琴曲:古琴傳承必須守正創新
2025-05-12 11:40:46 來源:重慶文藝網

“梅花開放的時候,花枝上落的是寒冬和冰雪,象征著中國人不懼打壓、傲骨凌寒的精神。我們在彈奏《梅花三弄》的時候,就要把這種精神表現出來。”5月11日下午,重慶大劇院小劇場內,90歲高齡的古琴泰斗吳釗先生結合《梅花三弄》《瀟湘水云》等名曲,為重慶古琴愛好者帶來一場“古琴經典琴曲的解讀與傳承”的講座。

一段童聲琴韻拉開活動序幕——重慶本地琴童登臺演奏《酒狂》《仙翁操》選段,稚嫩指尖流淌出的清音,昭示著古琴傳承的生生不息。吳釗感慨道:“1954年,我像這些孩子一樣被前輩推上舞臺。今天,我們依然需要以琴為媒,讓年輕一代觸摸中華文化的魂魄。”

主持人、重慶新華出版集團副總經理邱振邦回顧了古琴藝術的瀕危歷史與復興之路:“1954年,全國能彈古琴者不足百人,正是查阜西、吳景略等前輩琴家勇擔文化傳承使命,精心選才育才,培養了吳釗先生他們這一代琴壇大家,才讓這門藝術得以復興。”他說,吳釗先生為古琴申遺、琴史發掘、琴學研究、琴藝傳承等做出了重要貢獻,可謂“為古琴傳薪火、為樂史寫巨著、為往圣繼絕學”。他特別提到,吳釗先生撰著、重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史·圖典版》,入選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項目,獲得中國出版最高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現在學習古琴很熱,這是好事,但是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傳承古琴技藝。”吳釗表示,作為一項非遺,后來者要研習前人的演奏技藝,“老一輩古琴演奏家的作品為什么會成為經典?因為他們在演奏中有自己獨特的技巧、獨特的審美,能演奏出曲子的神韻,這是基于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而來的,這是我們今天的人最應該學習的。”

吳釗現場播放了他去年春天演奏《梅花三弄》的視頻,琴聲明快、剛勁悠揚。吳釗說,這首曲子用梅花來作比喻,表現中國人一種傲霜斗雪的精神。在技術的處理上,尤其是泛音部分,每個音都明快又堅定、節奏感強。“樂曲不能處理得過于圓滑華麗,這樣,‘梅花’可能就彈成了‘桃花’,精神氣質沒有了,琴曲也就失去了意義。”

“現在還有一種現象,有的人彈奏《瀟湘水云》,越彈越快,以快為勝。”緊接著,吳釗又現場播放了他的老師查阜西彈奏名曲《瀟湘水云》的音頻。查阜西的《瀟湘水云》受到各方贊譽,他也因此被贊為“查瀟湘”。“查阜西的《瀟湘水云》曲風是舒緩的、要表達的情感是細膩的,這與今天追求‘快’是不同的。”吳釗表示。

《瀟湘水云》的作者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創始人郭沔。該曲創作于元軍南下之際,郭沔選擇遷居至湖南衡山周邊,他常常乘船在瀟水與湘水的交匯處漫游。每當他遠眺九嶷山,看到云霧繚繞、水流洶涌的景象時,便不禁對破碎的河山和動蕩的時局感到深深慨嘆。為寄托自己的眷戀之情,他創作了這首曲子。

吳釗表示,學習古琴不必跟風,要深入地了解曲子的內涵及哲學思想,才能更好地詮釋其意境。

“要守正才能創新。”活動尾聲,吳釗談到了古琴的守正創新,“我們必須要學習上一代傳下來的經典曲目,也要嘗試創新,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他現場播放了自己與一位法國大提琴藝術家合奏的《陽關三疊》。古典深邃的古琴聲與低沉的大提琴聲完美結合,古樸深沉的樂聲仿佛在輕聲訴說著離別的話語,令現場觀眾久久沉醉。

講座結束后,來自重慶、北京等地的琴友陸續登臺,撫琴弄弦,《流水》《平沙落雁》等經典曲目次第響起。弦歌之間,新老琴友挽手長談,共話學琴心得。

此次活動由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主辦,渝州青翼青年讀書會承辦,南山琴社、巴虞古琴、能嬰古琴協辦。活動現場還以文圖形式展示了源遠流長的古琴文化。

文圖/重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