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蘇宜興,這片孕育了千年紫砂文化的土地上,國家一級陶瓷工藝師戴曉芬以三十余年的深耕,詮釋著 “器為茶而生,為茶所用” 的匠人精神。從傳統工藝的忠實繼承者到現代紫砂的創新推動者,她用雙手賦予陶土以生命,更以科學與文化的雙重維度,為紫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能。

戴曉芬的紫砂生涯始于1993年。自踏上陶藝之路,她便醉心于紫砂與雕塑的設計創作,得多位紫砂前輩親授,在紫砂壺制作與彩繪泥繪技藝上獨樹一幟。作為為數不多兼具國家級高級茶藝師、評茶師與陶瓷工藝師資質的制壺人,她始終秉持 “器為茶服務” 的理念,將實用功能與藝術美學深度融合。她的作品以光素器為主,在傳統器形如仿古壺、西施壺、德鐘壺的基礎上,從壺嘴出水流暢度、壺口取茶便利性、把手握持舒適度等細節入手改良,兼具 “工精規致” 的工藝標準與 “靈秀大方” 的審美意趣。其自創的花果系列壺,如綠泥葡萄壺,以自然意象為靈感,在素面壺身點綴貼花、點彩,既保留紫砂質樸氣韻,又賦予器物生活情趣,深受藏家與茶人喜愛。

宜興茶文化促進會成立后,戴曉芬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宜興市項珍茶業合作社、宜興市紫金苑陶藝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對紫砂壺與茶的關系以及沖泡數據的反復試驗比對,歷時三年打造出“紫砂壺與茶”的行業參考叢書——《壺韻茶更香》,她代表江蘇省宜興市紫金苑陶藝有限責任公司提供了3種代表黃龍山原礦料及2種有拼陶瓷色料的紫砂料,其制作的仿古壺也參與了實驗,此書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證明,只有合適的器泡合適的茶,并推翻了“紫砂門“事件中”越貴的壺越好”及“調配泥是有毒的”荒唐之說,為弘揚紫砂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戴曉芬從事紫砂工藝以來,認真研究和努力創作,并積極推廣和弘揚紫砂工藝。她的作品以光素器主打,會在傳統器形上進行改良,如壺嘴適合出湯,壺口適合取放茶葉,手把適合提拿等方面,提升使用體驗感。也會在素面壺上加以點綴,如點彩、刻字畫、加琺瑯、貼花等裝飾,在不影響使用及清洗的前提下,以器為茶服務而制作。戴曉芬女士擅長制作傳統的仿古壺、西施壺、德鐘壺系列,并自創了花果系列壺。其作品在天福茗茶全國門店、彼物品牌店、竹陶緣品牌店等平臺均有銷售。

問及戴曉芬,她眼中的紫砂是什么?她說,紫砂茶具之所以能夠千古流傳,不僅僅是材質好、實用功能強,更重要的是在一代一代的傳承過程中,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說文化是紫砂長盛不衰的青春活力。從另一方面來說,紫砂是一種材料,而材料皆有劣質和優質之分,宜興壺是用紫砂的材料制作的實用器具,而紫砂是可以做成更多多元化的實用器具及裝飾物的。不管是手工壺還是商品壺,都是根據不同的需求和標準來生產制作的,商品壺一般都是量大而價格實惠,手工壺生產量少,價格按照制作手工來確定。對于自己制作的壺,她一直遵循的理念就是,“器,為茶而生,為茶所用”。戴曉芬女士的壺,有傳統紫砂壺的氣韻,也融合了自己對紫砂器具的理解和創新,從設計到器型,從選料到原料加工、手工制作、窯燒都親督嚴選,精益求精,注重實用效果、泥質變化以及使用體驗,深受紫砂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青睞。
文圖/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