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王景行)當藝術家以創新理念叩擊傳統邊界,他們會如何創造雕塑藝術的“明天”?4月17日,2025第十二屆五糧液“明天雕塑獎”入圍暨獲獎作品展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并于當晚舉行藝術演講秀暨頒獎典禮,為觀眾展現了雕塑藝術的創新表達與立體之美。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國際化視野和參與度的藝術類獎項之一,明天雕塑獎自2013年由四川美術學院創立,旨在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催生后備人才,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壯大繁榮。
本屆五糧液·明天雕塑獎于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3月6日面向全國及海外進行作品征集,共收到來自中國、韓國、英國、德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及地區的873件(組)有效報名作品。經過3輪評審,20位國內外藝術家入圍。經過最終評審,艾格格獲得年度大獎,張增增和李小松獲得年度公共藝術獎,另有3位藝術家獲得“明天雕塑獎”年度獎,分別是申子葉、錢寧越、柯佳敏。

步入展廳,觀眾瞬間被青年藝術家們的創造力包圍。本次“明天雕塑獎”年度大獎得主艾格格的作品《用力過猛》以一張老舊課桌為基底,將其180度翻轉重構,化身為可供搖擺的秋千裝置,在功能性轉換中形成對日常物件的詩意背叛與意義重釋。
在年度公共藝術獎得主張增增和李小松的作品《羊磴小松的造夢空間》中,藝術家憑借對機電制作的熱愛,就地取材,將身邊常見之物轉化為介于家電與藝術裝置間的奇妙創作。這些作品既荒誕有趣,又充滿實用功能,盡顯其獨特生活哲學。

這些充滿了“奇思妙想”的藝術之作,或解構重組精密的機械設備,以工業美學訴說機械韻律;或俯身打撈生活碎片,將日常物件淬煉為詩意載體。它們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多元探索。“他們的作品不僅是視覺沖擊,更是對社會現實的詰問與應答。”終評評委、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教授表示,這些青年藝術家正以技術為筆、哲學為墨,重新定義雕塑的邊界。

該雕塑獎組委會相關負責人稱,“明天雕塑獎”立足于中國文化語境的文明互鑒,以“雕塑+”和“全球地方化”的視域,通過持續性的探索與實踐,共同探尋雕塑藝術的未來方向,展現藝術以創造性思維對社會意識進行深度解構與重塑的強大力量。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17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本文圖片由四川美術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