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重慶市“第三屆中華文物我來講”第一賽區的復賽在楊家坪中學落下帷幕。來自渝中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北碚區、巴南區、渝北區、江北區、南岸區、高新區、兩江新區的小學生組62名選手和中學生組的33名選手,參加了復賽。按照30%的比例,小學生組、中學生組分別晉級19名、10名選手參加全市決賽。

第一賽區的復賽具有七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領導重視、組織嚴密;二是充分準備,有序推進;三是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四是精神飽滿,精彩展示;五是評判精準,公平公正;六是精準服務,保障有力;七是成效明顯,傳承性強。
第一賽區的95名選手充分展示了講解本領,緊緊圍繞抗戰文化和長江文化主題,從不同側面,生動精彩講述重慶抗戰時期、長江流域博物館(重慶段)相關故事。總體來看,第一賽區的復賽,內容健康向上,傳承弘揚了抗戰文化和長江文化。
此次復賽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比如,一些選手帶入感較弱,現場表現力不強;個別選手講解主題不夠集中,故事主題主線較散;一些講解不能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開宗明義,講述拖沓,講解過程中沒有回歸主題;部分選手的講解辨識度不夠高,演講和表演成分較重;大部分選手一味地背講解詞,未能結合PPT展示,也不與評委和觀眾互動溝通,導致講解形式單一、共情共鳴力弱;一些選手未對講解詞進行結構打磨與思想升華,不能給聽眾以啟迪和強烈感染;部分選手缺乏駕馭特殊情況的應變力,一忘詞就腦海空白,驚慌失措等。

選手們要在比賽場上取得理想的成績,必須通過投入時間精力和情感精力做好賽前準備,在懂博物館講解和懂語言藝術的專業老師的口傳心授培訓下,加強賽前講解反復訓練與良好心理調適,方能進一步改進提升講解展示水平。對此,提出三個方面建議:
堅持內容為王,精心打磨講解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講解詞是參加講解比賽的基礎。講解詞的準備是賽前的重中之重,絕不能有半點馬虎。一是選題切入點要“用心”。講解詞要選擇具有亮點、焦點、看點的人物、事件、物件切入,切忌抽象、模糊、籠統地平鋪直敘,多用白描,或者素描,不宜夸張和過度渲染。從本質上把講解與演講真正區別開來,用娓娓道來和親切自然的方式,按照文物的結構、功能、作用、價值、意義進行闡釋,從而通過講解,架起展覽與觀眾的橋梁。二是講述故事情節要“走心”。要抓住典型人物形象來刻畫,通過典型事件、物件和數據予以佐證。歸根結底,就是要把人物內心深處最柔弱的一面調動起來,進而讓講解員與觀眾深度共情共鳴,達到催人淚下、催人奮進的目的。三是講述遣詞造句要“精心”。講解大賽往往時間只有4—6分鐘,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文物故事講清楚,講解員就必須做到言簡意賅、高度精煉,把應該表達的意思進行思想高度提煉和境界升華。

語言表達要精準,展示專業基本功。一是發音要準,吐詞要清。普通話要字正腔圓,行云流水。平時多練練繞口令;多練習吸氣、閉氣,增強氣息自由轉換度的頻率。發音時,要區分翹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二是形成共鳴,聲音圓潤。在講述前,要漱口,清除口腔異物,保持口腔干凈。講述中,要把口腔的開闊度外擴,保持開合度要大,聲母清晰度要強,韻母的圓潤度要高。要學會用丹田之氣上揚發聲,盡量不過度用嗓子干吼,影響嗓子的圓潤度、清脆度、明亮度和持續耐力。三是要精力充沛,情緒飽滿。比賽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才有旺盛的精力參加比賽。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始終保持最佳狀態。一是前期準備要充分。將講解詞倒背如流,滾瓜爛熟。反復修改視頻、PPT,確保畫面清晰、布局合理、整體美觀。賽前要提前踩點,熟悉場地和進出場秩序。二是保持身心平衡。賽前做好心理建設,預留充分的時間平復心緒。比賽過程中切忌盲目攀比,看到其他選手獲得高分時不能過多自我加壓。三是適當運用技巧。講解過程融入故事情節,表情、語氣語調及時進行調整,呈現起伏;全程與PPT、評委、觀眾適時進行互動,通過眼神、語調、動作等吸引評委與觀眾的注意力與興趣點。

文物講解比賽是一個不斷進階的系統過程,希望選手能夠賽前充分準備,賽中充分發揮,賽后勤于總結,保持良好心態,沉著冷靜,從容不迫,必將能夠在講解大賽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文物講解員。
作者:雷學剛,土家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教授級政工師,文博研究館員,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秘書長,第九屆重慶文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