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4月12日,重慶市“第三屆中華文物我來講”講解比賽第一賽區復賽在楊家坪中學舉行,95名優秀選手齊聚一堂,通過生動的講解,展現中華文物的魅力,傳遞文化傳承的青春力量。經過現場展示評比,最終29名選手入圍決賽。

據了解,本次復賽作為第一賽區的重要環節,分為上下半場進行,上半場為小學組角逐,下半場為中學組角逐,經過初賽的層層選拔,共有95名中小學生晉級復賽,參賽選手覆蓋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新華日報》印刷機是時代的記錄者,每一份報紙都是射向黑暗的子彈,每一道傷痕都是照亮未來的光明。”“冬筍壩船棺的出土,它絕非歷史的塵埃,每一件文物如同一部部史書,是巴人文化與長江文明交融的見證。”......比賽現場,選手們圍繞抗戰文化、長江文化等可移動或不可移動文物展開精彩講解。

記者在復賽現場注意到,此次比賽主題內容豐富、講解形式多元,有的選手聚焦紅色文物,如紅巖家書、《新華日報》印刷機等,通過講述文物背后的抗戰故事,展現了革命先輩們的英勇無畏和愛國情懷;有的選手則以長江文化為主題,如川江號子等,深入挖掘長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內涵,讓觀眾感受到了長江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選手們用充滿激情而堅定的聲音,讓沉睡的文物“活”了起來,也讓文化傳承的薪火愈加明亮。

值得一提的是,選手們除了傳統的口頭講解外,還巧妙地運用了背景PPT、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使講解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一些選手還通過情景模擬等方式,將觀眾和評委帶入了文物所處的歷史場景中,讓大家仿佛身臨其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本次復賽邀請了多位在文物研究、歷史文化、語言表達等領域的權威專家擔任評委。評委們從講解內容、語言表達、形象風度、講解技巧等多個方面對選手進行了綜合評分,并進行了點評。

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秘書長雷學剛表示,經過一天的評審,選手們表現十分出色。他們緊扣“抗戰文化、長江文化”這兩大核心主題,對所講解的文物進行了深度剖析,內容充實且情感真摯。每位選手都以個人獨特視角,生動展示了文物的魅力,值得點贊!

經過一天的角逐,最終小學組胡婉彤、陽喜悅、孫逸驍、李雨桐等19名選手入圍決賽,中學組陳魚、李欣蕓、殷晨中、劉云鑫等10名選手入圍決賽,選手們將在更高的舞臺上繼續展示自己的風采,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雷學剛也向選手們提出了建議,“中華文物我來講”講解比賽是以講解為主,面對的對象是觀眾,所以選手們要清晰認識講解與演講之間的本質區別。他說,講解側重于對事物進行客觀、詳盡的闡釋,注重信息的準確傳遞與知識的普及;而演講則更側重于情感的表達、觀點的闡述以及與聽眾的互動,追求感染力與說服力。他希望入圍決賽的選手要精準掌握講解的本質,在備賽期間對內容進行再補充,再打磨,讓講解的文物故事具有知識性,又充滿感染力,期待看到你們更好的表現。

據悉,本次活動由九龍坡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九龍坡區教育委員會、共青團重慶市九龍坡區委員會主辦,重慶市楊家坪中學、重慶巴人博物館協辦。
詳細名單:
小學組:
胡婉彤、陽喜悅、孫逸驍、李雨桐、朱晉輝、張智予、王鸛策、李若辰、錢姿含、楊瀚欽、許一心、孫沛琳、周鈺嫣、郭欣蕓、甘可馨、秦思齊、李旻旻、楊舒涵、李奕蒨
中學組:
陳魚、李欣蕓、殷晨中、劉云鑫、王映之、謝蘭兮、劉懿靈、黃纓溜 劉一諾、李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