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10月28日至11月10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聯主辦,市劇協承辦的“百花齊放慶華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展演順利舉行。來自全市14所高校26個劇組創作排演的話劇、川劇、舞劇、科幻劇等劇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廣大師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禮贊英雄、禮贊時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學生出色的戲劇才華和近兩年我市校園戲劇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青年劇評人觀摩演出,并進行了專題評論。
矢志耕耘 以農報國
評話劇《大地之子·侯光炯》
劉慕賢
2024年11月10日晚,由西南大學校史宣講團嘉陵劇社傾力打造并全新排演的原創校園話劇——《大地之子·侯光炯》,作為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的一項重要展演劇目成功吸引了眾多師生的熱切關注與高度評價。此劇目系西南大學檔案館、校史館與博物館深度合作,共同推出的原創校園文化精品,旨在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學術精神與歷史底蘊。
話劇的主人公侯光炯先生是中國土壤科學界的一位杰出貢獻者,他對教育領域的貢獻不可磨滅,也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產生了極為深遠且持久的影響。通過西南大學校史宣講團嘉陵劇社對此劇目的精心編排與深情演繹,觀眾得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侯光炯先生在土壤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與無私奉獻,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作為“大地之子”的崇高地位與不朽價值。
歷史敘事:時代波瀾中的赤子初心
學者蓋琪曾經提到過“英雄敘事一般是以講述英雄人物的成長經歷和光輝事跡為核心,以講述英雄形象和傳播共同體價值信仰為旨歸的敘述過程”,歷史真實是英雄敘事不可或缺的基底與色澤,它為英雄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最為質樸而深沉的底蘊。西南大學校史宣講團嘉陵劇社在對侯光炯先生進行話劇藝術再現時嚴格遵循歷史真實的邏輯,以其生平事跡為線索,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其成長歷程與卓越貢獻,并巧妙地將侯光炯先生的個人經歷與時代背景相融合,呈現出一種歷史與藝術交織的深邃意蘊。侯光炯先生的一生跨越了多個歷史階段,見證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與國家命運的起伏跌宕。在話劇呈現中,嘉陵劇社客觀再現了侯光炯先生在亂世中的求學經歷、科研探索以及在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的歷程,通過精心構建的劇情框架與人物對話,詳盡地闡述了侯光炯先生如何在逆境中堅守學術信念,在動蕩中堅持科學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揮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
1931年至1937年間,侯光炯先生供職于土壤研究室,這一時期正值中國面臨日本侵略的嚴峻挑戰,國內抗日情緒空前高漲。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侯光炯先生隨地質調查所遷徙至重慶北碚,矢志不渝地繼續投身于土壤科學的研究事業,本話劇以這一關鍵年份作為劇情發展的起點,精心構建了第一幕“立志農業救國”的歷史敘事背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生動的情節鋪陳,深刻折射出主人公侯光炯先生矢志耕耘、以農救國的英雄初心,同時也以其學術生涯為經緯,客觀勾勒出我國當時內憂外患、危難關頭的歷史背景。話劇演繹了侯光炯先生在圓滿結束歐美土壤考察后,滿載著先進學術知識與技術成果從舊金山港揚帆啟航歸國途中的深刻一幕。在甲板上,當周遭朋友因中國科研條件相對落后而流露出的逃避與退縮情緒,侯光炯先生以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展現了他的高尚情操與深遠見識:“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這句話不僅是對個人價值選擇的深刻宣言,更是對家國情懷的崇高詮釋,侯光炯先生這一抉擇是對“知識乃命運之匙,科技乃興國之基”這一信念的堅定踐行,同時也是對“以身許國,萬事皆可為”精神的生動注解,此幕也激勵著場下觀眾進行深刻的反思: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應如何精準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的繁榮與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生活敘事:英雄形象的立體深描
英國作家托馬斯·卡萊爾在書籍《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中提到“英雄是生活于事物的內在境界,也就是生活在真實、神圣和永恒的境界之中。”隨著時代的持續演進與發展,傳統英雄人物形象的設計往往呈現出程式化及扁平化的特征,其中正面人物形象常被塑造得過于“完美”,這一傾向逐漸為觀眾所詬病,這種設計方式也導致了其在政治與商業之間徘徊不定的尷尬處境,但話劇《大地之子·侯光炯》在塑造英雄人物侯光炯先生的過程中巧妙采用了日常化、人性化的敘述策略,生動再現人物的立體形象。該劇通過對侯光炯先生生活細節的細膩描繪,使觀眾對他的認知超越了傳統的偉大科學家、教育家標簽,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氣息的個體,有助于消解主流話語場域中潛在的內在分歧與隔閡,并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主流價值觀念精妙地滲透進觀眾個體的生命體驗與情感世界之中,從而促成一種廣泛的社會共識,這一生活化的英雄敘事手法不僅顯著地提升了藝術作品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審美價值,還極大地增強了話劇的社會輻射力與情感感染力。
“八分錢”這一簡短卻意蘊深厚的臺詞,在戲劇舞臺上被侯光炯先生深情地反復吟詠,成為貫穿全劇的高頻詞匯,它深刻映射了這位勤勉英雄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由于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侯光炯先生多年春節期間均缺席家庭的溫馨團聚,即便在病魔纏身、生命之火逐漸微弱之際,他仍舊堅守信念,將自己余生的全部熱情與能量無私地傾注于為人民服務的崇高事業之中。在侯光炯先生那平凡而又非凡的生命軌跡中,他幾乎將自己所有積蓄慷慨借予張富貴的女兒以救治疾病,以至于在面對自己想為親生女兒寄送一封家書的微小愿望時,侯光炯先生卻因經濟拮據,連八分錢的郵費也無力承擔,充分彰顯了他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這“八分錢”的喃喃自語,不僅是對其“富有窮教授”身份最為直觀的詮釋,更是作為一位父親難以言表的自責與痛楚的流露,這句反復回響的臺詞揭示出偉大英雄人物同樣擁有著凡人的脆弱與遺憾,該設計是對傳統“完人”神話的一種有力解構,侯光炯先生的形象因此而更加豐滿、立體,他在國家的召喚與家庭的溫情之間毅然選擇了前者,將個人的幸福與團圓置于國家與人民的福祉之后,這并非是對親情的漠視,而是對更高理想的執著追求,是對“公”與“私”之間微妙平衡的深刻理解與實踐,他的“八分錢”之痛是作為父親與公民雙重身份下對“責任”與“犧牲”的深刻領悟與踐行,該話劇生活化的敘事構建不僅豐富了侯光炯先生的英雄人物形象,也為觀眾提供了理解英雄人物內心世界的嶄新視角。
微觀敘事:宏大主題的細微著力
該話劇在深度剖析并展現其復雜而豐富的價值思想架構時,精妙地融合了宏觀的理論視野與微觀細節敘述的情節演繹,實現對宏大敘事主題的微觀化深度解讀,該劇嚴格遵循“微觀視角映射宏大意蘊”的藝術創作原則“以細微之處見宏大情懷”,擇取具體且富有象征意義的生活細節作為敘事起點,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響,更是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映照與未來前景的睿智預見。該話劇通過對個體生命軌跡的深情刻畫,以一種近乎“特寫”的方式展現話劇中人性的光輝與暗影,這種聚焦不僅使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為宏大的思想主題提供了具象化的載體,巧妙地映射出集體記憶的輝煌篇章與暗影角落和歷史洪流中人性光輝的不屈不撓。
在主持我國首個自然免耕研究機構于長寧縣的開創性工作中,侯光炯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情懷與矢志不渝的實踐精神,生動展現了對教育事業的無盡熱忱與深切關懷。踏入偏遠村落之后,無論是在廢棄寺廟中的簡樸棲身,還是在養殖業實踐中深耕細作,侯光炯先生皆以一種超然物外的“無我”之境欣然接納并克服了一切艱難險阻,這充分彰顯了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平和心態與堅韌不拔的精神特質。在構建教育這一宏大敘事主題時,話劇巧妙地選取了六一兒童節這一富含象征意義的特殊時間節點作為侯光炯先生抵達村落的背景設定。在這個往往被成人世界所忽視的小節日里,侯先生卻以一種莊重的態度,毅然決定自費購置蛋糕作為對孩子們節日的誠摯獻禮。這一細膩入微的敘事細節深刻映射出侯光炯先生對孩子們純真夢想的溫柔呵護,也是對“教育為本”這一核心理念的生動詮釋與深刻體現。侯光炯先生深知教育絕非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靈魂的滋養與啟迪,是點燃未來希望、照亮民族前行道路的璀璨火種,所以即使置身于最為艱苦的環境之中,侯先生亦從未動搖對教育的熱愛與堅守,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教育興盛乃國家興盛之基,教育強大乃國家強大之本”的深刻哲理,這一理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們當下的時代背景中也依然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與思想價值。
敘事情節的平民化也構成了該話劇微觀敘事的一個顯著特征,該話劇通過許多細微的情節設定,將英雄人物還原為具有普遍人性的個體,使得觀眾能夠在心理層面上與角色實現跨越時空的情感對接與身份認同,從而深化了該話劇的觀賞體驗與情感價值。隨著舞臺視頻的展開,觀眾獲知新時代挑戰再次降臨于侯光炯先生:侯光炯先生需挑戰種植史極限,將橡膠種植北界推至北緯24度,他在西雙版納雨林深處率學生踏上科研征途。話劇舞臺此處的情節呈現中融合了歡快節奏的民族特色舞蹈,展現了侯光炯先生與民眾跨越文化、身份的深厚聯結,他摒棄學者高位與學生、民眾并肩作戰,共克時艱,共享喜悅,該話劇并未刻意強調侯光炯先生在科研過程中的艱苦與辛勞,也未過分渲染他在學術上的嚴厲與苛刻,而是通過他與當地民眾一起跳舞這一溫馨而生動的情節,使觀眾得以窺見侯光炯先生性格中更為真實、立體的一面,這種刻畫方式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侯光炯先生作為科研工作者的嚴謹與專注,更讓他們深刻理解了侯光炯先生之所以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科研環境中游刃有余、屢創佳績的原因。侯光炯先生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夠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與智慧,化解一個又一個難題,得益于他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他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厚情懷,這種態度與情懷為他的科研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靈感,也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尊重與贊譽。科研并非孤立無援的孤島探險,而是需要與社會、與人民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建設,該話劇這一與民共舞的微觀情節設計正是對這一宏大理念的生動詮釋,他的故事激勵著當下的我們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不僅要保持嚴謹的態度與不懈的努力,更要擁有一顆熱愛生活、服務人民的心。
敘事視角的多元化構成了該話劇微觀敘事框架下的匠心獨運。話劇中借由侯光炯學生之口表達出侯光炯先生將個人榮譽視為對人民負責的深刻表白,學生群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臺詞,實則巧妙地映射出在日常教學與生涯中,侯光炯先生不僅致力于學術科技的傳授,更對自己傾注了一種以民為本和奉獻為先的生命哲學,在彰顯侯光炯先生超脫個人榮譽的高尚情操的同時,透露出他作為農業領域杰出人物,始終將人民和奉獻置于心靈的核心位置,持續追求自我能力的精進,并深感對人民的貢獻尚有無限空間。
結語
話劇尾聲伴隨著話劇演員的謝幕,舞臺后景中的視頻滾動著侯光炯先生的話:“我只是一粒土壤,生生死死都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我是一個大地之子,永遠活在中國的大地上。”侯光炯先生如沃土般沉默而深邃,將生命、智慧、熱情全情投入黨、國家和人民,他以一生踐行共產黨人使命,書寫強國富民之壯歌,詮釋了“小我”融“大我”的人生哲學,證明了真正的偉大在于無私奉獻與深沉熱愛。話劇《大地之子·侯光炯》,憑借其獨到的藝術審視與深邃的哲學省思,以英雄敘事的構建方式生動且深刻地再現了侯光炯那既平凡又卓越的生命軌跡,該劇不僅是對往昔時代滄桑巨變的細膩描繪,更是對當代社會精神風貌的一次深刻呼喚與哲學反思,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提醒觀眾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不應遺忘那些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大地之子”,他們作為英雄的精神風貌激勵著我們不斷追尋更崇高的理想、承擔更深遠的責任、擁有更廣闊的胸懷。
本文為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新媒介語境下影視創意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研究”(項目號:203268)的階段性成果;劉慕賢為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24級藝術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