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 數字評論·文藝本體·優質作品——“重慶市首屆基層文藝評論大會”三探討
2024-11-14 11:15:20 來源:重慶文藝網

11月9日,由重慶市文聯、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宣傳部主辦,市評協、涪陵區文聯、區評協承辦的重慶市首屆基層文藝評論大會在涪陵召開。會議很圓滿,內容很豐富,討論也很熱烈。

如何進行數字評論建設

日前,中國文聯印發《全國文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工作規劃(2024—2026)》,以信息化驅動文聯工作高質量發展,積極融入文化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大局。

當下,數字時代已然進入快車道:信息膨脹、數據擴張、產業升級,數字經濟下的文藝評論數字化是未來趨勢。如何進行數字評論建設:搭建數字空間,打造數字創新,構筑安全屏障,實現全球共享,建立數字文藝評論的生態文明。成為本屆評論大會熱議話題。

互聯網思維

推進資源優化整合,重塑思維理念,將優秀人才、優質內容、優勢資源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評論者要做到“三變三改”:變傳統思想為當代思考,改進內容生產,推動正能量產生大流量;變傳播效力為推廣效能,改革宣傳方式,激活大數據布局高智能;變話語方式為國際文風,改立評價體系,發揮信息化驅動全球體。

數字化賦能

未來是數字空間的競爭。探索在數字中國戰略引領下,在加快打造重慶新時代文化強市新格局下,文藝評論如何以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融入文化發展。到底數字化賦的是什么“能”——賦能量。數字化將大大提高評論參與度與傳播力,受眾將更加重要,從而推動人的價值創造;賦數據鏈接。以云思維服務應用場景和文藝現場(后文將提及),以數字化轉型驅動表達體系生產方式;賦數字轉型。互聯網3.0時代,信息從互聯、互動變為創造、參與、體驗,平臺、作者、受眾的黏性將更強。

AI承受之輕

如今,AR、VR、ChatGPT、Sora、元宇宙流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推動互聯網移動化和社交化,人工智能從云端走向終端。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人類的科技創造能替代自我藝術創新嗎?

一方面。技術革新帶來了數字應用。通過大數據匯總監控,及時預警文藝事件及社會走向;通過分析留言、點贊、瀏覽、跟帖,研判受眾喜好,協調數字社會發展存在的熱點和控點;通過數字管理,兼顧數據治理文化生態,特別是輿論監管以反映高質量實踐成效。

但另一方面。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比較與共生,對話與整合、敘事與解構。更進一層思考是“跨界藝術”的社會發展問題,即作品是否具有人文性(包括精神和關懷)、創造性(包括創意和繼承)、表現力(包括溫度和理想)。最終,文藝評論的目的始終是繁榮文藝事業,實現社會進步,促進人的自由且全面發展。

文藝評論的本體是什么

本文討論的文藝評論本體是個寬泛概念。包括場域、主角、立場、載體和品格。

場域即文藝評論現場。作為文化產品,文藝評論存在不同的應用場景。面對應用空間的多元化和移植再造,市文聯副主席、市評協主席、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段運冬說,評論者對社會現場的介入要深一些,再深一些,有些轉化雖遇阻力,但要適應文化發展需要。

主角即人民評論人民評。首先,評論者的隊伍不僅是專業評論(包括高校、研究機構)的“高、精、深”團隊,也包括來自廣大基層、民間的“大眾評論者”。其次,評論的對象永遠是人民。人民既是發現的主體,也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

立場即服務社會的功能。評論者要明確自身對社會文化負有的責任,包括對藝術領域的守望之責,對人民審美的引導之責和對美好生活的塑造之責。

載體即傳播平臺。生產力變革導致信息技術全新轉變。智慧時代,社交媒體、評分網站、實時彈幕、短視頻評論區等新興大眾媒體樣態與類型,成為培育和傳播社會價值觀的直接載體,這也成為基層文藝評論即大眾評論的主戰場。

品格即“評論自律”。堅守獨立品格、堅定評論自主,其中包括文化消費和文藝評論的升級、評價。堅決杜絕評論陷阱,包括紅包、歌德、人情、捧殺和垃圾、快消、流量等評論,獲得獨立話語權,成為與會人員的共識。

優質作品的標準有哪些

智慧時代,數字世界與物質世界合而為一。“AI+3D引擎”成為社會生活助力器,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必然帶來作品升級和層級評價。因此,優質評論應具有“五感”。

意義感。如同生活的松弛感、工作的希望感、學習的幽默感和奮斗的儀式感。優質評論帶來的意義,除了治愈,還有作者的“小心思”“小細節”,獨特的敘事結構與真誠的情感表達會帶給閱讀驚喜。進入新世紀,消費主義盛行、大眾娛樂深入、網絡文化崛起,令信息頻率呈幾何式增長。而大量“道系生活哲學”的平常輸出,躺平、適應、反彈、利用,受眾的神經刺激變得不再敏感,因此,有驚喜的作品無疑是注意力的角逐和觀點的交鋒。

品質感。優質評論有三大價值:①功能價值。第一:價值觀正向;第二,良性社會導向;第三,優質信息輸出。②情緒價值。生產力變革的下半場,卷的一定是情緒共鳴,好的評論是一種向上社交。社會輿論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輿論聲音的多頻道化和集中性很容易導向大眾情緒的趨同。優質評論重在共情敘事和共情體驗,而不全在評論。③資產價值。即文化價值。文藝評論需要品牌嗎?中國聲音、中國方式、中國體系,這就是品牌,當今中國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是向國際傳播中國式文化生活方式。

滿足感。在哪里去找價值觀同頻的人?——在新媒體平臺評論區、彈幕里去找!因為選擇所以尋找。這里提出一個概念——社群和鏈接。文藝評論作品本身就是觀念產品,它鏈接的是讀者受眾即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和共情。如今,AI也能寫評論。但AI目前絕不能鏈接創作主體的批評力想象力構架力與受眾的愛的能力。

舒適感。包括安全和趨同,打造健康粘性關系及半徑度。在文化供給已然多元化當下,評論自理與評論自洽成為主角。舒適感的獲得在于獲取能量和身心愉悅。1.能量。與其說讀者從文藝產品中獲得知識和信息,不如說獲得是背后的正能量,從而在私域領域比如通過分享微信朋友圈造成用戶裂變,擴大評論作品覆蓋面,進而傳播作者或者表達群體的價值觀,且這種表達呈階段性或長期性。2.悅己。如今,自我感受與自我實現越來越體現人性的釋放。作為文化產品消費,讀者永遠都是為自己情懷買單而不是為作者買單,追求自我感受優先,不糾結、很自我,特別是00后,這體現在閱讀量、轉發率和打賞榜上。

美學感。評論美學賦能。這里提出一個概念,“經營關系”。文藝評論作品的輸出方和輸入方,非自上而下的關系,而是互動關系,且在互動關系中形成“秩序”。受眾除了接收內容,找到適合自己的觸點外,獲得文化享受、美的體驗與感受,不是欲望,而是一種生理和心理高級別的極致需求。

心中有光、腳下有力。相信第二屆基層文藝評論大會思考還將繼續。 

文/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