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11月7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聯主辦,市劇協承辦的“百花齊放慶華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順利落下帷幕。來自全市14所高校26個劇組創作排演的話劇、川劇、舞劇、科幻劇等劇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廣大師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禮贊英雄、禮贊時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學生出色的戲劇才華和近兩年我市校園戲劇取得的重要成果。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青年劇評人觀摩演出,并進行了專題評論。
戰火中的夏花,黎明前的秋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今年“百花齊放迎華誕”第九屆重慶大學生戲劇演出季中,我最關注重大美視電影學院趙虎教授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因為我曾經讀過小說,也知道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童道明和查明哲曾將其改編為話劇,但一直還沒有機會看到現場的舞臺演出。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走進了重大美視電影學院的小劇場。
該劇故事情節很簡單,1942年反法西斯戰爭期間,一班女兵來到了高射陣地,她們像麻雀一樣聚在一起嘰嘰喳喳,活力四射,一起揶揄古板的準尉瓦斯柯夫,仿若我中學時期那群在課間圍在一起說話的女同學。一個普通的拂曉時刻,班長麗達發現了兩個德國兵,于是準尉帶著五個女兵前去追擊,卻發現德軍有16人。在經歷一天的戰斗后,五位女戰士全部犧牲,準尉眼睜睜地看著如此鮮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卻無力回天。多年后,功勛滿身、滿頭銀絲的準尉回到那片湖泊,似乎再次看到那五個衣著艷麗的女孩,一如當年一樣漂亮活潑...…

演出前,劇場里循環播放著一首俄文歌,沙啞的男聲配著斯拉夫民族特有的肅穆深沉的曲調,傳遞出時代的質感,讓我一開始就被一種未明的情緒感染。由于我讀過小說,知道故事的結局,因此當姑娘們唱起經典的俄羅斯民謠《小路》《喀秋莎》時,我不禁潸然淚下,清澈干凈的歌聲,在那個人性被連天烽火模糊的年代,顯得格外動人心弦。
除了歌曲,舞美設計也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了場景的氛圍。
導演設計了一個三角形結構的舞臺地面,中間是一個高臺,左右兩側各有稍低一點的兩個小平臺,在開場熱鬧的舞會上,這樣高低不平的設計讓這一場群戲顯得錯落有致,讓醉酒的人走得磕磕絆絆。準尉瓦斯柯夫說女房東波琳娜“沒有一點女人樣子”,波琳娜略帶慍怒地回道“我是個寡婦”,今朝有酒今朝醉,她一個月辦四回生日派對,與大家調笑著,嬉鬧著,也許只有這防御工事一般的舞美設計能讓人想起她因戰爭支離破碎的生活。

接下來,瓦斯柯夫發現了16名敵軍,他讓麗扎回村子報信,當他與另外四個女孩在篝火邊暢想援軍的到來時,已經在沼澤中犧牲的麗扎出現在他們身后,站在中央的高臺上,大聲喊著:“你們快撤啊,援軍不會來了!”可他們再也不可能聽到了。中央的高臺成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幻象中的人物登場時,基本都出現在這里,如然尼婭的母親、麗扎的父親等。我喜歡這里的改動,原著里的麗扎成長于單親家庭,母親體弱多病,一直靠麗扎照顧,性格靦腆孤僻,暗戀準尉,這使得原著多了許多不明所以的雌競意味,而話劇里麗扎的父親是西伯利亞的獵人,他鼓勵麗扎“前進,勇敢向前進”,在我看來,這樣成長環境里的麗扎會更契合她所要表現的堅韌。原著里詳細描述了麗扎多次迷路,又克服恐懼不斷往前,最后卻依舊沒有避免湮沒在沼澤的黑泥里的慘劇,這一段在閱讀文字的時候令人感到絕望,而話劇把這件事隱去,用靈魂的形式登場,控制了敘述的時間,也讓觀眾猜測、不安。
舞美設計中最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澡堂的場景。在QA環節還有一名同學問到了澡堂的池水與霧氣,是用美麗的白紗和干冰擬造的,她問有什么“深意”,趙導回答說沒有,這一瞬間蠻好笑的。不過我猜測這位同學應該跟我一樣,在發現可以用白紗代替池水和湖水的時候,眼睛一下子就睜大了吧。趙導與演員們說,雖然早有師哥師姐演過這部劇,但是他們沒有下意識去模仿別人,而是加了新的巧思,這個設計便是其中一部分。白紗與霧氣相得益彰,朦朦朧朧中,她們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虛與實,夢幻與美好,要是能一直這樣下去就好了,要是沒有戰爭就好了...…

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一場夢。開頭瓦斯柯夫的夢中,少校變成了一頭黑熊,罵他廢物,鈴聲響起,電話里少校真的罵他廢物,說的臺詞和他夢中的熊說的一模一樣(學會了,原來打工人的潛意識里boss是一頭可怕的黑熊)。他們到林子里去追截德軍時,路過一片美麗的湖泊,還有瀑布,姑娘們在這里洗去泥污,導演讓我們看到,所有美好的一切是如何在戰爭無情的車輪下被碾碎....…而在話劇的最后,頭發花白的瓦斯柯夫在這片湖畔,再見到了一群嬉鬧著的花一般的女孩子。整部話劇美得就像一場瑰麗又悲壯的夢。

當然,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劇中反復出現的一段臺詞: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她們會是大學生,會是舞會上耀眼的明星,會是西伯利亞優秀的獵人,會是媽媽懷里撒嬌的孩子,會是孩子的母親。
女兵中,班長麗達最為沉穩干練,她在等車時邂逅了她的丈夫,有一個兒子,在戰爭爆發后丈夫犧牲,于是她帶著復仇的意志參軍,在戰斗中,麗達受了重傷,為了不連累準尉,自己開槍自殺。然尼婭漂亮,敢愛敢恨,為了掩護受傷的麗達撤退,她一人引開德軍,最后壯烈犧牲。嘉麗婭是個孤兒,未滿十六歲虛報年齡進入了軍隊,她無法擺脫失去母親的陰影,導演運用了殘酷戲劇的手法,以令人心碎的方式揭示她內心的恐懼。最終,她在恐懼中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德軍殺害。索尼婭是大學生,向往著自由光明,經常讀普希金的詩歌給其他人聽,在戰場上與偵查的德軍遭遇,被德軍殺害......戲劇在前半部分越是刻畫姑娘們的美好,越是讓人心疼她們在戰爭時期埋在心底的傷痛,越是讓人為她們在樹林中遭遇敵人而提心吊膽,而最后當她們一個一個犧牲時,越是令人心碎。
在劇后的QA環節,一名同學問趙導:角色是不是死得太蠢一點了?比如嘉麗婭突然喊著媽媽跑出來暴露了位置,被德軍射殺。但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嘉麗婭,我在她的年紀,與同學們手挽著手上街挑著好看的衣服,閱讀喜歡的課外書,享用著媽媽做的可口飯菜,我會在宣誓時義正詞嚴地說著“為祖國奉獻最后一滴鮮血”“與分裂勢力抗爭到底”,我會想象自己很勇敢,但真的看到巴以沖突中加沙受傷的婦女兒童,卻不禁感到害怕和退縮——這不是懦弱,這只是求生的本能。知乎網友有一句話: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7000萬人,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謀殺一條生命這件事發生了7000萬次。我深有此感,在戰爭中死去的這些可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啊,無論怎樣去修飾,戰爭帶來的家國罹難的傷痛是永遠無法消解的。
索尼婭給戰友們念的詩,是普希金的《先知》與《致大海》。《先知》中,六翼天使給予了“我”先知的眼睛,能聽見天地萬物之音的靈敏的雙耳,充滿智慧的口舌,和火燙如赤炭的心,賦予“我”先知的使命,要“我”走遍五湖四海,去傳播上帝的旨意,用真理的語言去把人們的心靈燒亮,去追求自由與革命。《致大海》里的大海自由奔放,洋洋灑灑,如同姑娘們熾熱滾燙的心靈,她們就是詩歌里的先知與大海,前路未知,卻在一起暢想戰爭以后樸素又真實的生活,用鮮血澆筑了法西斯的滅亡之路。
她們生如夏花之絢爛奪目,死如秋葉之靜美永恒。
死者有著不朽之名,生者有著不朽之愛。
晚安,姑娘們。
(作者:李靜琳,系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4級學生,《莎士比亞戲劇鑒賞與表演》課程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