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困境·專評《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
2024-05-13 15:00:53 來源:重慶文藝網

近日、莉莉周觀影團組織該團影友超前點映兩場(首映)電影《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觀影活動及導演見面會。映后,新人導演苑世超分享了他出品制作的這一部電影的心路歷程與創作感悟,收獲了許多影友的認同與共鳴,還得到了來自不少觀眾的真切想法與提議。楊濟余教授進行了專業影評,社會心理學者譚剛強分享了觀后感悟。

《時間意識流動中的和解》

世界文化與比較文化學者 楊濟余

青年電影人苑世超編導并制作出品的這部電影出手不凡,令人耳目一新。國內還沒有公映之前,《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率先在重慶試映,應該感謝編導對山城觀眾和莉莉周影迷的厚愛。

藝術作品好首先是因為想得好,這部電影思想內容的深刻性彌補或遮蓋了技藝形式的某些不足。映后交流時,苑世超編導握住我的手說:“我被你的評點感動得淚眼昏花了。”我對他說:“那是因為我先被你的影片感動得熱淚盈眶了。”藝術家如果沒有用情感把自己淋透,就不可能淋濕觀眾。電影有很多種感動觀眾的方式。這部影片沒有那些慣常的煽情賣慘,其鮮活澄澈的鏡語、坦誠真摯的對白都確實觸動人心。

圖片17
導演苑世超(右)和作者合影

人生異化——錯位、失格、變相——療救康復

影片主題可以簡括為三部曲:人的異化——錯位、失格、變相——療救康復。

片前題記引用了現代文學之父卡夫卡名著《變形記》的開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甲蟲。”這句題詞奠定了整個影片的基調——人的異化。

異化即不正常化——人之初的本相變成了現在的怪相。從伊甸園人類始祖亞當夏娃背離神意開始,直到今天,人的本相都處于異化狀態而未能復原。你在鏡中看到的自己就是異化很久的變相,所以你很想美化自己。

圖片18
電影劇照

自我迷失與位距失調

中年焦慮的男主角,被工作和生活的雙重高壓碾軋擠兌得苦不堪言,突如其來的碰瓷遭遇使他精神幾乎崩潰,自我迷失的他,在仰天長嘯時因偶然凝望星空的浩瀚,受到天啟而覺醒,從此,靈、魂、體聯動轉向——開始執著的終極追問:我是誰?追尋如何從頭再來,回歸人生本相常態。猶如窮途末路的畫家梵高通過《星空》守望信仰、頓悟人生。男主角在事務主義的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就像徐志摩的詩《我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男主角的個人位距失調——位距非常擁擠。所謂位距擁擠,指個人獨立自由空間狹窄——被各種外界重擔擠壓成可憐巴巴的“甲蟲”,不由自主。調整個人位距擁擠的簡單方法就是拉開外界物距人距,保有獨立自主的個人空間,像朱自清先生那樣——出門漫步觀賞荷塘月色,借以拉開“位距”,擺脫或消解心緒不寧的騷動。雖然荷塘月色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朱自清最終無奈又重新走回心煩意亂的現實當中。但調適個人位距起碼可以自洽緩解壓力和痛感,使精神不至失常或崩潰。即使每天只留守一個小時自由放松的時空,這60分鐘沙漏是男主角不可讓渡的來之不易的寶貴自由時空。慢節奏的人生才能活得詩意盎然,避免成為事務主義的囚徒。樂山某餐飲店有副對聯很有意思:“為名忙為利忙,忙中偷閑喝碗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打杯酒來”。

圖片19
電影劇照

身心雙重調適的重要性

身體疾病跟精神疾病——哪一個都非常可怕,哪一個都很難根治。影片中那個身體有病心靈健康的中年婦女,不經意地對身體健康心靈有病的中年男子進行了意料之外的心理治療。當全世界的醫生和患者都病入膏肓時,也許我們仰望星空,尋求救贖,復歸自己的本相,才是治本康復的唯一路徑。人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曾因為仰望星空而跌落陷阱,被后人嘲笑好高騖遠。但在我看來:寧肯不切實際地遇險遭難,也依然要高蹈遠引——高空的老鷹比手里的麻雀也許更令人神往——泰勒斯不該被嘲笑而應受敬佩。

這部影片具有類型交叉電影的綜合優勢:寫實的公路旅程片與虛擬的意識旅程片、散文式電影與哲理詩化電影、塊莖式結構與線性章回結構雜糅。虛實相生,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男主角與各種角色之間的邂逅對話,可以讀解為男主角與自己的過往境遇、未來出路、內心沖撞的潛對話。他跟身患絕癥的中年婦女交談、跟賣金魚女店主的際遇、目睹胖男孩送奶糖給心儀女生所遭受的情感挫折,其實都可以看作主角(或許還有編導)審視反省的自我鏡像。所有的對白話語和畫外音引發靈魂共鳴和復調狂歡效果。

影片推薦一種自我心靈治療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每天保有六十分鐘(沙漏)獨立自由時空,宣泄解壓,放飛靈魂,發現并回歸本真的自我。

善于聆聽通靈者,放飛氣球和自我,氣球飛向天空象征靈魂回歸家園。

圖片20
人生局促之舞:如甲蟲

影片通過模仿經典藝術作品來表達編導自己的哲思情愫,同時也向藝術前輩致敬。這是后現代藝術對“獨創性”的新解——雜糅拼貼。按照好萊塢壞小子塔倫蒂諾導演的話說:千古文章一大抄,我就喜歡抄吳宇森、王家衛、斯科西斯的電影,拼貼組合就是抄,抄好了,就是我的作品。苑世超編導也通過這種后現代方式拍出了屬于他自己風格的電影,可喜可賀。這部電影片頭模仿卡夫卡小說《變形記》(1912);中年男女坐在長椅交流人生體驗,模仿虛擬傳記片《阿甘正傳》(1994);男主角雨中傘舞的橋段戲仿世界排名第一的歌舞片《雨中曲》(1952);放飛風箏尋回自我的場域寓意戲仿阿富汗裔美籍名著改編電影《追風箏的人》(2007);影片結尾反復提到的“青鳥”意象,戲仿尋找幸福、自我療救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劇《青鳥》(1908);塊莖式章回式意識流結構戲仿黑澤明的謝幕杰作《夢》(1990);影片還依稀能嗅出瑞典名導伯格曼《野草莓》(1957)的味道,體驗到伊朗導演阿巴斯《櫻桃的滋味》(1997)的東方神韻。這部影片借鑒整合眾多名著名片橋段,強化了意蘊的張力,拓展了闡釋的空間。影片點到即止,余味無窮,又傳承了中華藝術擅長布白寫意的詩化特征。

該片的許多細節很講究藝術意味:胖男孩送心儀女生奶糖——甜蜜愛慕卻被對方誤讀為害她患蟲牙——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愛者與被愛者的距離——愛的五種語言錯位導致溝通受阻受挫,人類發生的主要悲劇大多是求之不得、適得其反。超市里那位花枝招展的收銀女對男主角購買60分鐘沙漏露出詭秘狡黠一笑——誤會為性高潮延時;賣金魚的姑娘在經驗世界頓悟了超驗的啟示:魚出游從容,能夠在咫尺見方的玻璃缸中游出海闊天空的感覺,而且,人可以從只有七秒鐘記憶的魚學會“選擇性健忘”的心理療法。影片主角(也可以理解為編導)追溯至童年初心的“粉色犀牛”場面,別開生面地宕出了一個新主題——靈性女教師鼓舞了被嘲笑羞辱的小男孩的成就動機,美善愛心教育對于人格塑造和可能影響終身的兒童茁壯成長有多重要!當今中國日益嚴重的成年人心理疾患,絕大多數都可以追溯到幼年心理創傷的再度復發。寫到這里,教師的職業敏感促使我再度大聲疾呼魯迅的吶喊:“救救孩子!”

圖片21
人生輕盈飛舞:如青鳥

這部影片我遺憾未能抵達認知制高點。東方傳統文化(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津津樂道的所謂自我發現、自我覺悟、自我超越、自我療救——包括儒學心學的“內在超越”“心外無物”、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人皆成佛”——這些“救世良方”“人生指南”其實都治標不治本。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自救,只能他救——正如你提著自己的頭發離不開地面,除非有外在引力。沒有源頭活水,何來清清渠流?除了神人合一的信仰啟悟,這世界和人類沒有別的拯救或自救的任何可能。影片美中不足之處還有:語言表現手段(畫外音、對白)的運用多于影像表現手段(構圖、動態、鏡語、影調),電影藝術不太適合過多的直接說教。主角之外的其他演員演技也顯得比較稚嫩。

電影《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鼓勵觀眾們躍躍欲試: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寫出書文,拍成影視,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藝術潛質去表達自己真實的人生感受,表達你對真善美愛的藝術追求。讓我們大家都努力發現自我、盡量發掘自我潛能吧。

《走出“我執世界”,才能和演進的現實握手言和》

社會心理學者 譚剛強

早就聽說:身處時代變革節點上的以新生代導演為主導的第六代人,是有著特別個性與視野的。或許是正因為如此,如果說第五代導演基于他們的成長史,更喜歡站在歷史的肩頭,對民族創傷進行審視和對于宏大命題的有所偏愛的話,第六代年輕的導演們,則更愿以自己作品所反映出來的集體意象,表現出了完全不同上一代導演們的創作意向。可以這樣來敘述:如果說第五代偏好大,那么第六代則是癡迷小;如果說第五代強調集體,第六代則更愿關注個體;如果說第五代善于弘揚美,第六代則更愿意揭露這美麗背后所潛藏的黑暗和荒涼。不管是圖景還是心靈,第六代都更愿意將自己的目光聚焦在大時代中的小人物身上。

近日由青年編導苑世超攜帶來重慶專供“莉莉周觀影團”內部觀摩征求意見的新片《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就正是這樣一部透視都市中活著的小人物心靈被擠壓、被掙扎、被撕裂,求救贖、求釋懷、求融洽的現實生活寫實片。

圖片22
作者映后現場發言

《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這是一部正規故事片嗎?應該說是的!因為它有電影創作的特殊表現手法,題材、主題、人物、情節、結構、對白等。

這不是一部故事片嗎?我以為也可以說不是!它只是一部典型的自我心理分析寫實哲思片。它也是一部章節式結構的哲思型動感視覺片。故此,它無需更多的人物出場,無需更多的情景感動,無需更多的情節起伏……

影片中的主角行事軌跡,更多呈現的是今代中年人在城市化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在工作擠壓、生活擠壓、生態擠壓后帶來的極度“疲乏與倦怠、掙扎又撕裂”的感覺。亦就是在今代城市生活里,人,很容易陷入“我執的世界”中。而這一切都會在人際關系的現實相待中得到啟悟。

影片似乎借用了意識流的精神分析形式。精神分析,通常有他者(專職心理分析師)、我者(自我)兩種分析形式。本片則直接運用了我者(自我)這種分析形式。借助于人到中年的男主角在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逐漸變得厭倦并迷失自我的際遇,把一個疲憊的打工人,下班后精神游走的狀態很真實地展現了出來。的確,對相當多在城市生活中奔波著的打工人來說,成天觸碰著的總是規章、規定、規則、規律以及上司的聒噪、家人的念叨……當這些不絕于眼、不絕于耳、不絕于心的雜亂煩景、煩音、煩意堆積得越來越多時,如沒有傾訴、傾聽,沒有宣泄、沒有表達,沒有轉移、沒有升華時,人是很容易在不經意中走向精神分裂的。

圖片23
電影劇照

本片的中年人主角在覺察到自己接近“精神分裂”時,開始從人際際遇中的主管者、碰瓷者、保潔者、絕癥者、擺攤者、教育者、成長者等近距離接觸中來開始回觀自我、省悟自我、釋懷自我,最終,“因他懂黑暗,卻使音樂響起。”

莉莉周映后交流時有人說,這是一部很有“脫力系”的創新影片。何謂“脫力系”?“脫力系”這個詞是從日系動漫里面出來的,從字面意思就能理解,當一個人體力耗盡再也無法承受地心引力的時候,就會……無力地癱在那兒。這里借用“脫力系”的說法,是指一部作品就像擺脫了地心引力的限制,通過一些源于日常卻充滿荒誕主義的情節,沒有實際意義的行為和對話,仿佛缺乏思維邏輯舉止滑稽幼稚的孩童。與一般無厘頭不同,脫力系作品常常帶著一種無聊的認真,并實現了無聊和有趣的有機結合。如果深入探究,這些呈現放大和夸張的日常行為,背后卻是整個時代大環境和社會變遷演進的反射,是一種另類的以小見大,往往這樣扭曲現實般的撕裂感更能使人共情,或者說,現實也許更加荒誕。

圖片24
電影劇照

在《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這部影片里,編導用了9個小故事來激引思考,有的很荒誕,有的很搞笑,有的很輕幽,有的很惆悵,有的很傷感,有的很意外,有的很唏噓………在這些片段式的不同的故事里,男主角逐步遞進,借助“意識流”般的自我精神分析,從迷失到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最終丟棄了那個固化了的“我執”,找回了那個丟失已久的人性味濃濃的“我”。整個影片都在炫示一個中心: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即便遭遇到了因現實帶來的掙扎與的撕裂感,也必須在心靈擠壓的啟悟中慢慢釋懷,并終將與舊的自我分離,開始新的自我重塑。

其實,影片中主角的演進過程并不是一個偏狹的孤例。你只要認真觀影,就會發現,影片所牽引的9個片段式思考,亦或是微信式微片段串合思考,都在構成現實中每一個個體的正在經歷著的真實人生。影片中的他們,像極了現實困境中跋涉的我們,如一位觀影者所說:一個別人眼中的自己和一個真實的自己,而這個真實的自己,實際上可能是你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

正因為如此,整個片子看下來,看似荒誕、無聊,甚至有些沉悶,但實際卻又被那些異常語境中的正常臺詞,荒誕又有些許怪癖的人物,無聊又有趣的情節,尤其是那9個片段中的牽引詞,而又感到有些幽默、趣樂,及至不經意完全把自己代入到影視場景生活之中。

圖片25
電影劇照

映后一位影友告訴說:“當他看到最后,看到男主角在看到遼闊的天空中那只自由翱翔卻又顯得毫不起眼的小小鳥,輕聲的說出‘青鳥’兩個字時,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像是被一拳重擊,這哪里是一部電影,它明明就是一面鏡子,鏡子這面是沉溺于快節奏的物欲環境中,不停追逐的戴著面具的自己,鏡子的另一面卻是那個始終在大聲呼喚著‘回來吧’的曾經最純真的自己。”太真實的感悟,使他內心真是五味雜陳。

由此看來:這片子確實不同于我們過去看過的任何電影,似乎什么也沒說,又似乎說出了今代人心靈分裂與拯救的所有。所以,我把它看作是今代中國第一部典型與純正的心理分析與療愈視覺形象片。

過去講:工作著是美麗的。可如今,大部分人的感受都是:工作著是勞累的!是倦怠的!是疲乏的!是極易崩潰的!尤其在后疫情影響持續延展的時代,特別是在新經濟遭遇塌陷和就業遭遇內卷的時代,人們怎樣從工作的壓力中抽身出來,履行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責任?已成為如今職場人一個無法回避的必選難題。

圖片26

影片中的主題思想“我們終將要和世界握手言和”,是一種對生活的深刻領悟。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種種挑戰和困難,而與世界和解,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同時也珍惜每一次的成長和收獲。這種和解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勇敢面對,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我在想:編導一定是想通過這部影片的拍攝與上映,以使生活在世俗化加速變遷現實中的影眾,能順著影片開啟的牽引,與他同道地意識到:在大變遷時代,與世界的和解其實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所需要的一種成長和蛻變。我們需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同時也需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影片用形象化的眺望“星空”的“意識流”牽引,讓我們看到:我們都在拼命地與這個世界對抗。我們決不能被固化的“我執世界”封閉。我們一旦走出了“我執世界”,在行進旅途中,無論際遇怎樣的外部環境,只要自己的初心不變,所有的無助、焦灼、痛苦、悲傷、哭泣、彷徨,最終都會融化于陽光之下。成長到最后,我們終將與家人、與同事、與社會和解。有心握手言和,時間會助力稀釋痛苦,新的進程會有新的愉悅際遇。而生命,則會把生的希望又傳遞下去。世事給予了什么并不重要,上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靈魂。而這,又正是生命的魅力所在。

圖片27

這部影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情感,成功地觸引起了影眾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尤其是其中的音樂、畫面和表演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的旋律既感人又富有力量,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角色的情感和內心的掙扎。畫面的構圖和色彩運用也非常出色,將故事的情感和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員們的表演更是令人贊嘆,他們將角色的情感和內心戲演繹得非常到位,讓人能夠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心路歷程。

據導演說莉莉周這次點映是在國內首映,我相信這部電影在正式公映后,會成為諸多觀眾心中的經典之作,因為它不僅僅是社會加速演進時代的一部新出品電影,它更是歷史演進新時代中啟悟行進者人生、成長和和解的一部哲學詩篇。

圖片28
圖片29
部分影友和導演合影

(本文由莉莉周影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