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的技境道——讀彭和民老師作品有感
2024-04-04 11:00:33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郭立

2021年我撰寫了一篇題為《養生重養德 德高人長壽》的養生文章。在文章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將養生分為三重境界,分別是醫養、康養和修養;在層次上它們分別屬于技、境、道。醫養是通過醫學介入,預防和治療疾病,提高生命質量,它屬于“技”的范疇;康養則是通過正確的養生方法引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避免重大疾病的發生,屬于“境”的范疇;而修養則是通過提高人們自身的修為,使其遠離疾病和災厄,這就屬于“道”的范疇。

作者:東晉顧愷之 作品:《洛神賦圖》卷
作者:東晉顧愷之 作品:《洛神賦圖》卷

在養生領域這樣的觀點應該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同,畢竟我們身在其中,耳聞目染,感同身受。那么在繪畫藝術領域是否同樣存在類似的層次劃分或者說境界劃分,即同樣將繪畫作品水準的評判和藝術家的個人成就定義在“技、境、道”的范圍內?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如果我們能從更深、更廣的層面去思考,不難發現無論從事何種行業,從業者所達到的成就或境界,本質上都存在“技、境、道”這樣的層次劃分和差異。

作者:俄列賓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油畫布面 131X281cm
作者:俄列賓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油畫布面 131X281cm

如果我們認同這樣的層次劃分,那就必須對繪畫藝術的“技、境、道”進行界定,這樣的劃分才具有學術意義、創作的啟迪意義和繪畫作品鑒賞的指導意義。對繪畫藝術“技、境、道”的劃分并不存在畫種和國別的限制,無論是中國畫或西畫在理論層面都具有這些屬性,即它們都具有這樣的普遍性。

作者:吳昌碩  作品:《神仙福壽》紙本設色
作者:吳昌碩  作品:《神仙福壽》紙本設色

繪畫藝術的“技”層面,純粹地指向繪畫的基本技法范疇。傳統中國畫基本功習練是從臨習白描開始的,它的核心是訓練畫者熟練掌握毛筆的行筆技法和學習描繪物象的物理結構,逐步轉向臨習前人的作品。自西方繪畫傳入中國,素描、色彩和速寫課程成為了藝術院校基礎課程,無論學習中國畫、油畫或雕塑均從這些基礎訓練開始。它培養學生對形體的認知、透視關系、明暗關系與造型能力;對色彩的認知和感知能力。

作者:俄蘇里科夫 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  布面油畫 304X587cm
作者:俄蘇里科夫 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  布面油畫 304X587cm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畫,都有自己嚴格的評判標準和體系。一個畫者在這一層面的技藝水平是比較容易鑒別的,多數情況下都可以通過其作品所展示的技法加以評判。如果一個畫家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作品中僅僅只有技藝的炫耀,而沒有真正學術意義上的作品境界構建和創新,他只能被稱為畫匠而非藝術家。

作者:吳冠中  作品:《鄉愁從此不漂泊》紙本設色
作者:吳冠中  作品:《鄉愁從此不漂泊》紙本設色

跨越“技”就進入了“境”的層面,這是藝術家藝術創作的起點。“技”是為“境”服務的,亦即“技”不是目的,而僅僅是過程。在“境”的層面,考量藝術家的創作水平和能力,畫什么?怎么畫?成為藝術家首要的思考。如何才能創造出優秀的繪畫作品,如何才能形成藝術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標識,成為無數藝術家苦苦追求和探索。

作者:齊白石  作品:《花鳥郵票集》
作者:齊白石  作品:《花鳥郵票集》

在中國畫領域,南朝齊著名畫家、理論家謝赫創立了“六法論”,奠定了中國畫的理論體系,成為衡量和評判中國畫水平的標準,中國古代繪畫自此進入了理論自覺時期。所謂“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論”對中國畫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并被后世不斷應用、充實、發展,最終形成了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表達體系,以及以筆墨為本體語言的獨特繪畫藝術形式,時至今日“六法”仍是中國畫創作和作品評判的不二法門。

作者:黃賓虹  作品:《山水圖集》紙本設色
作者:黃賓虹  作品:《山水圖集》紙本設色

自十九世紀起,繪畫藝術在“境”層面的成就,更多地體現在各種學術流派的誕生和主張,如在歐洲興起的批判現實主義、抽象派、印象派、立體派;在中國畫壇形成的京津畫派、金陵畫派、海派、嶺南畫派、長安畫派等等。

這一階段,藝術家通過作品的選題、藝術境界構建以及豐富的繪畫技法應用,表達其藝術主張、抒發畫家的主觀情趣和個人情懷,乃至畫家心中積儲已久的原型意象。通過畫作的意境構建、自然物象的塑造、畫面的構成關系、色彩關系以及繪畫技法等藝術語言,闡述藝術家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其作品達到的成就與畫家自身的人生經歷、修養、品格、審美觀、情趣及個性等密切相關。

 作者:徐悲鴻  作品:《群馬圖》紙本設色
 作者:徐悲鴻  作品:《群馬圖》紙本設色

在近現代中國畫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大師及傳世作品,如任柏年、吳昌碩、潘天壽、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書旂、傅抱石、李可染、劉海粟、林風眠、何海霞、吳冠中、周思聰等。他們以各自鮮明的藝術主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共同將中國繪畫創作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開創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生態,其藝術成就為世人所共識。

作者:蔣兆和  作品:《流民圖局部》
作者:蔣兆和  作品:《流民圖局部》

但是,站在藝術的社會屬性角度,僅僅是繪畫技法的展示、作品美學原則的構建和藝術風格的創立,是遠遠不夠的。藝術的核心意義在于作品思想性的構建和表達,這種思想性必須突破藝術家個人的修為和認知疆界,以人類發展史為堅實的基礎,并尋求與大眾的情感共鳴和審美共識,以哲學的思維引領繪畫創作,使作品的思想表達和意境構建成為主觀意識支配下的自覺行為,如此才能排除偶然性,進入“永恒”的領域。這樣的繪畫作品才具有思想、情感,才具有靈魂,才能形成引導人類社會前行的精神動力。這便是藝術的社會意義,便是繪畫藝術達到的最高境界—“道”。

作者:陳逸飛 作品:《黃河頌》 布面油畫 143X297cm
作者:陳逸飛 作品:《黃河頌》 布面油畫 143X297cm

哲學家容格曾說過:“創作的心理動因不僅是以藝術家的個人發生史為基礎的,更是以人類的種系發生史為宏大而堅實的基礎,誰說出了原始意象,誰就發出了一千種聲音攝人心神,動人魂魄。同時,他也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擺脫了偶然性,轉入永恒的領域。他把個人的命運納入整個人類的命運,并在我們身上喚起那曾使人類擺脫危難度過漫漫長夜的所有親切力量。藝術的奧秘就在于此,藝術的社會意義也在于此”。

作者:方增先  作品:《家鄉板凳龍》紙本設色
作者:方增先  作品:《家鄉板凳龍》紙本設色

一個藝術家想要使自己的繪畫作品擺脫偶然性進入永恒的領域,不僅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而且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思想家乃至哲學家,以哲學的眼光打量自然與人類社會,善于發現那些促使人類社會進步的本質事物,把真善美融入自己的靈魂和繪畫實踐,創造出充滿哲理智慧和人性光輝的動人心魄的作品。

作者:何海霞  作品:《泰山雄姿》紙本設色
作者:何海霞  作品:《泰山雄姿》紙本設色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中國傳統哲學是以倫理為中心的,它的思想核心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和德”,它的最高范疇是“道”。它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或稱大宇宙),人則是一個小天地(或稱小宇宙)。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作者:張書旂  作品:《世界和平的信使》  紙本設色 162x355cm
作者:張書旂  作品:《世界和平的信使》  紙本設色 162x355cm

在繪畫藝術“道”的層面,歷史上許多大師級藝術家在其創作實踐中,進行了無數深入的思考與艱難的求索,進而誕生了可謂稀世之寶的永恒之作。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圖》;俄國十九世紀歷史畫巨匠蘇里柯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女貴族莫洛卓娃》;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人物畫大師蔣兆和的《流民圖》;著名海派大師張書旂的《世界和平的信使》;著名油畫家陳逸飛的《黃河頌》;一代才女周思聰的《礦工圖》組圖;著名藝術家方增先的《家鄉板凳龍》等等。

作者:周思聰  作品:《礦工圖組畫》紙本設色
作者:周思聰  作品:《礦工圖組畫》紙本設色

這些作品都具有極強的思想性、社會性和主題性,具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作品或反映人類社會變革的重大事件和進程,或表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哲理,或講述人性的偉大和光芒。它們對人類社會進步以及繪畫藝術實踐和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品以扎實的繪畫基本功為支撐,以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為動力,讓思維跨越認知的疆界,致力于從偶然到必然的自我覺醒,用繪畫語言表達藝術家的思想主張和藝術追求,使繪畫創作全面超越了“境”的層面,上升到“道”的高度,最終進入永恒領域成為不朽。

作者:俄列賓  作品:《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油畫布面 175X280cm
作者:俄列賓  作品:《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油畫布面 175X280cm

對繪畫藝術技境道的思考和討論,源于品讀彭和民老師的繪畫創作,并從中得到啟示引發思考。彭和民以中國傳統人物畫名世,在家承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學院派學習,其繪畫基本功非常扎實。他擅長人物肖像、歷史人物以及民俗人物題材畫,兼寫山水、花鳥;在書法和篆刻領域亦有很高的造詣,是一個注重全面研修的藝術家。

作者:彭和民 作品:《山的那邊》 紙本設色 145x360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山的那邊》 紙本設色 145x360cm

他在全面繼承中國繪畫傳統的同時,主張將西法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中,以形寫神。他駕馭筆墨的能力已臻出神入化,心到筆至。對五千年傳統的領悟、感念,更發而為畫,使其作品獨具一格,具有鮮明的藝術語言和獨特的藝術符號。我們能從《恰甫蘇孜》《八仙過海》《竹林七賢》《天路》《藍天進行曲》《蘇武牧羊》《都市麗人》等諸多作品中,窺見他的藝術造詣和成就。

彭和民不僅擅于繪畫更擅于思考,并努力在創作中賦予作品更加深邃的思想性和靈魂、更多的人文關注,使觀者能透過作品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正因如此,他的不少人物畫創作已經超越了“技”和“境”的層面,進入了“道”的范疇。這些作品主要包括《山的那面》《祈福》《圣水》《一缽千家飯》《黃庭堅與萬卷堂》《大漠風》《拜石》《魚戲》等。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作品不僅在“技”和“境”的層面達到了極高的技術境界,更在思想性塑造領域將人類共同命運和思想情感賦予其中,使作品處處彰顯出哲理智慧和人性的光芒。

作者:彭和民  作品:《祈福》  紙本設色 162x126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祈福》  紙本設色 162x126cm

作品《祈福》的思想內涵表現在,通過一男一女兩位藏族老人的祈福,祈禱上蒼,福佑眾生,護佑世間萬物和他們的美好家園,太平盛世萬代昌盛。這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的精神傳達。而《圣水》塑造了一位藏族老阿媽在愛犬陪伴下,到圣山取水的場景。從此作中,我們能解讀到一個核心詞:感恩!她的神態中滿是發自內心的對上蒼的感恩戴德和心滿意足,以此構成了作品的思想內涵,成為畫作的靈魂。

作者:彭和民  作品:《圣水》 紙本設色 165x145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圣水》 紙本設色 165x145cm

“大道至簡”對于《一缽千家飯》《拜石》《魚戲》等畫作而言,是最為確切的描述。對于“簡”,并非無物,而是藝術家對自然萬物本真的認知,了然于胸、化繁為簡。正如老子所言:“須知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關于上述三幅畫作,孫樹培先生在其評論文章《尋覓仁者的哲學》(網上有發表)中,已進行了精辟解讀,在此不再贅述。

作者:彭和民  作品:《一缽千家飯》 紙本設色 138x69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一缽千家飯》 紙本設色 138x69cm

彭和民先生不僅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更是一位有責任感、使命感、有擔當的、有思想的、“以畫入道”的優秀藝術家,一位堪稱新時代大師級的藝術家。他的畫作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滿足,更是心靈的感召和啟迪。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繪畫藝術技境道無論我們是否對其進行劃分,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三者間是依次遞進的關系,是一個從低到高的漸進過程,支撐“境”的是“技”,而支撐“道”的則是“技”和“境”,缺一不可。同時,亦是一個博采眾長、厚積薄發的過程。

作者:彭和民  作品:《大漠風》  紙本設色 124x244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大漠風》  紙本設色 124x244cm

開展繪畫藝術技境道的討論,旨在啟發更多的藝術家將創作的目光投向人文情懷多樣性,投向促使人類進步的本質力量,為思想插上哲學的翅膀,為靈魂注滿真善美的光芒,找尋到適合自己的藝術之路,一條“以畫入道”的永恒之路,創作出更美、更壯麗、更加富含思想深度的畫卷。

作者:彭和民  作品:《天路》  紙本設色 175x143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天路》  紙本設色 175x143cm

“以畫入道”是擺在每一位藝術家面前永遠的課業和終極追求,只有把個人的命運融入整個人類的命運,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歲月中去找尋那推動歷史前行的原動力,找尋人類的真善美并將其融入自己的靈魂,不斷提升自我修養,促使自我覺悟,從偶然跨入必然,方能創作出攝人心神,動人魂魄的畫作,才能成為永恒。

甲辰歲春于千秋閣

作者:彭和民  作品:《都市麗人》  紙本設色 210x220cm
作者:彭和民  作品:《都市麗人》  紙本設色 210x220cm

作者簡介:郭立,字巴松,號千秋閣。西南大學已故著名美術教育家、書畫藝術名家郭克教授之子。書畫藝術品收藏家,藝術經紀人,評論家,詩人。